第七章 1987:“華爾街曆史上最壞的日子”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又是一段美國股民的黑色記憶。這一天美國股市又一次大崩盤,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便重挫508.32點,任何試圖使股指穩定下來的努力都失敗了。僅僅一天時間,美國的股票市值就大幅度縮水,其價值超過5000億美元。這是一個“黑色星期一”,一個“華爾街曆史上最壞的日子”。受美國股市崩盤的影響,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也無一幸免,開始狂跌。“1929年的股災又來了嗎?”巨大的恐慌在投機者心中蔓延,昔日的情景再次重現,很多人由百萬富翁淪為赤貧,精神崩潰、自殺的消息不絕於耳。
與1929年全民大炒股不同,這次危機,沒有全民性的瘋狂投入,但在危機爆發前,卻同樣是大量的熱錢湧入。20世紀70~8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從1982年開始,股指便一路上揚,到1987年,股市一派繁榮景象,這種繁榮吸引了大量遊資,它們逐利而來,在股市上瘋狂抬高股價,一個虛幻的大泡沫又被吹起來。與1929年一樣,過度的炒作造成的泡沫必然會破裂。
這一天終於在10月19日降臨了。當天紐約股票交易所內陰雲密布,當時的股價變動之快,使得聯係交流的電話機都不夠用了,電子屏幕上顯示的行情變化跟不上市場的實際變化,《紐約時撤》驚呼“一切都失去了控製”。就在這一天,當時世界頭號首富薩姆·沃爾頓就損失了21億美元,丟掉了第一的寶座。更悲慘的是那些將自己一生積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眾,他們本來期望借著股市的牛氣,賺一些養老的錢,結果一天功夫便在跌落的股價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確實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災爆發隻是對於投機炒作的一種調整,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事實上,在股價狂跌不久,一些效益好的公司開始回購其股票,股價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穩定。但其打擊卻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到了2007年,中國股市也發生了令人嚇出一身汗的一次幅度很大的調整。2007年2月27日,滬深股市放量暴跌,雙雙創下1997年以來單日的最大跌幅,成交總量首次突破了2000億元。這次股市大調整,具有金融心理學意義上對於金融危機描述的一切特征,即市場焦躁引起的非理性投資行為。中國A股市場在1998曾經這樣暴跌過,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黃金大牛市裏也出現過這樣的場景。市場焦躁帶來的恐慌,還夾雜著謠言滿天飛,使市場恐慌更加劇烈。
任何理論說教的力量都無法與2007年2月27日中國A股暴跌相比,這是一次更具有實戰性的風險教育。行情從2005年年底以來上漲所累積的風險得到了一次重要宣泄。但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雖然27日發生暴跌後股指又再度大漲,但集聚風險的根本要素並沒有改變。盡管流動性過剩推動的資產價格泡沫正處在一個較長時期的形成過程中,現在遠未到破裂的地步,但隻要流動性過剩局麵不改變,以資產價格為特征累積的金融風險就一直存在著致使股市震蕩乃至大跌的可能性,直到有一天泡沫徹底破裂,終於釀成金融危機。
股市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場所,這使得加強市場的監管力度和風險意識教育再次被緊迫地放在中國政府和全體股民的麵前。
1.在股市暴跌之後,股民要總結自己的操作理念,反思自己是否奉行了價值投資?要估量一下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是否有足夠的資本麵對暴跌?問一下自己,是否具備一個投資者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迷戀價格、追漲殺跌、羊群效應……如果你想在這個市場繼續存活下去,這些所謂的散戶特質一定要摒棄,先革自己的命!
2.中國股市的非理性不僅僅表現在中小散戶中,國內的機構投資者也很短視。如果真的像媒體標榜的那樣,機構是成熟的價值投資者,那麼2月27日就不會出現不計成本的暴跌,如果沒有機構在裏麵興風作浪,僅憑散戶的力量就能製造268點的下跌?所以包括基金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更應該強化風險教育,他們的一舉一動對市場影響太大了,而一旦這些機構投資者出現大的危機,將殃及整個中國股市,熊市中的券商危機就是一個例證。所以風險控製、風險防範對機構投資人來講,更實在,更關鍵,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