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不論是一般關係還是親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願意聽到別人對他們的感謝話,雖然他們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滾燙貼心的話對他們無疑是一種心理的補償。
對熱情相助的人,在物質上給以回報,也是一種不失禮節的方式。物質回報雖然不是親戚間交往的主要方式,但它畢竟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我們提倡淡化物質交往,不是要取消它,而是要讓這種交往多一份真情,少一份銅臭。
有時適量的物質回報是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特殊需要。比如某人曾多次無私地幫助過你,某一天當他生病住院的時候,你拎上禮物去探望,無疑對他是一種莫大的慰藉。總之,物質回報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適量地“往重於來”。
當語言回報不足以表達心意,物質回報又不合時宜時,行動回報不失為一種得體的回報方式。某單位幹部小王幼時父親不幸去世,是城裏的叔叔供他上高中、念大學的。近來叔叔體弱多病,小王經常利用空閑時間幫叔叔幹家務。還時常利用下鄉機會尋醫找藥。做叔叔的聽在耳裏,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行動回報不像語言回報和物質回報那樣悅耳、顯眼,但它是無價的。於細微處見真情,好的行動無須用語言證明。當一個具有真才實學的青年求職時曆經挫折終被一位賢明的“老板”錄用之後,最好的報答不是好言好語,也不是厚禮,而是實幹。
一滴汗水能讓一筐好話失色,一絲奉獻能使一片真情增輝。
希臘一位哲人曾說:“感謝是最後會帶來利益的德行。”善於求人的人經常都備妥感謝之辭,因為它往往成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潤滑劑,在生意上的來往也因它而順利進行。
事實上,沒有人不喜歡常聽到感謝之辭的,因此把“謝謝”二字隨時擺在心中,需要時派上用場,沒有比這個更簡單而容易使用的了。所以,對親戚也別忘了感謝。
當然,現代經濟社會裏,尤其是與經商有關的事,誰幫忙都講究經濟效益,而感謝幫忙的最好方式就是“投桃報李”。
“投桃報李”是一種互逆的過程,也就是說,除了可先“投桃”後得到親戚的“報李”,也可先得到親戚的“報李”後再“投桃”。求助於親戚時,在親情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先“投桃”與先“報李”都是無所謂的。先允諾“投桃”,從而先得到對方的“報李”,往往對事情的成功更有好處。
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先“報李”後“投桃”的關係:清朝中期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就很善於使用這種技巧去利用親戚關係。
有一次,胡雪岩購進一批昂貴的珠寶,需要一大筆錢,但一直苦於自身沒有那麼多現銀,找別人借又因為數目太大,恐怕不允。
於是,胡雪岩去找他的堂伯,堂伯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茶葉商人,家財萬貫,且仗義疏財。當胡雪岩把來意說明,並向堂伯保證,這是一筆隻賺不賠的買賣,到時答應分給堂伯三分紅利。
胡雪岩的堂伯一直十分欣賞他,認為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再加上有三分紅利的利潤,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於是,在沒有任何抵押、擔保的前提下,隻有胡雪岩的口頭允諾及彼此的信任,堂伯借給了胡雪岩三百萬兩銀子,這相當於他資產的三分之二。
結果,這筆珠寶買賣及最後的交易非常順利,胡雪岩不但收回了成本,還賺了幾百萬兩的巨額利潤,並如數將本錢與先前允諾的紅利一並還給了堂伯。
如此看來,在求助於親戚時,可充分運用自己的真誠去打動對方,然後作出諾言,讓對方能夠相信自己,這樣,才可能先得到親戚的“報李”。
但有一點是要注意的,就是在作出“投桃”的允諾之後,就必須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有諾必踐,千萬不要做出“小人”行徑,暗中坑了親戚一把,那時“親情”這兩字也將變得不值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