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把握局麵,增強控製能力
說話水平既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也受自身心理狀態的影響,外在環境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而自身的心理狀態也隨時可能發生波動。如何把握局麵,增強控製能力,對能否充分展現自己的說話水平至關重要。
一、自製能力
人們說話難免會麵對各種各樣的場合,也難免會麵對各種各樣的聽眾。
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聽眾都會給說話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句話說出去,在聽眾中也可能會激起不同的反響,甚至有的反響會大大出乎意料,如果這時不能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局麵,情況可能會越來越糟。所以,在說話時,是否具備一定的控製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說話水平的標誌。
自製能力指的就是說話者在整個說話活動中能夠自覺、靈活控製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言辭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一方麵可以消除說話者害羞、恐懼、不敢說或不敢大膽說的情緒;另一方麵可以保證說話者在遭遇意外之時,情感不致大幅度波動而造成言辭的失誤。
自製力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言語交際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1.怎樣控製怯場
怯場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場合,因緊張害怕而不敢說話,或者說話時顯得拘謹、不自然。
怯場是一種心理障礙:要麼感到自己被說話場合的氣氛、形勢所壓迫;要麼顧慮自己說得不好或說錯;要麼擔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對手,因而畏首畏尾,誠惶誠恐。
其實,這種心理障礙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麵前可以滔滔不絕,可一與外人交談,就難以啟齒;有的人平時在三兩個人的場合可以口若懸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亂,語無倫次。這說明他不是不能說,而是有心理障礙。隻要破除這種障礙,怯場也就自然會消失了。
破除怯場心理障礙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豁出去
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會在公眾場合自如說話,都有一個艱難的“第一次”。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說過:“每一個新手,常常都有一種心慌病。心慌並不是膽小,而是一種過度的精神刺激。”古羅馬著名演講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講時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美國的雄辯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時兩個膝蓋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總理英·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臉孔朝天。隻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態,管他三七二十一,在大眾麵前或許你就可以釋然了。
加強平時訓練
如朗誦、自言自語、多同親近熟悉的人交談、多聽別人交談等。
每次發言前作必要的準備
同誰談,涉及什麼內容,可作大體的預測。隻要有所準備,就不致不敢說或說不下去。
故意視而不見
就是自己在發言前,心中有聽眾,但在發言時,眼中不能有聽眾,隻顧按自己的意圖去表達。一位教師第一次登台講課效果就不錯,有人向他請教經驗,他說:“備課時我心中一直想著學生,可一上講台,我眼中所見,隻有桌椅而已。這樣,我就放鬆自如了。”
2.怎樣控製憤怒
憤怒是指在遭受某種刺激時,不能抑製而勃然大怒。
憤怒不僅破壞溝通交流的氣氛,影響交際效果,而且使自己頭腦膨脹、思維紊亂、言辭失誤,從而導致交際失敗。一個人在說話時應努力克服激憤情緒,自製憤怒的發生。
在雙向交流中,對方有時為達其目的,會故意刺激於你,以引起你的憤怒,從而從中漁利。在這種情況下,說話的人更要有自製力,激而不怒,避免上當。
德國詩人歌德一次在公園裏散步,正好與一位經常抨擊他的批評家狹路相逢。批評家昂首闊步,傲慢地說:“我是從來不給蠢貨讓路的。”歌德卻主動讓到路旁,笑著說:“我剛好相反。請吧!”
抑製憤怒的辦法有:
充耳不聞
一位記者問成名的電影演員劉曉慶:“社會上有不少關於你的流言,你怎麼辦?”劉曉慶淡然一笑說:“80年代的劉曉慶不是50年前的阮玲玉。我工作緊張,管不了那麼多,權當耳邊風吧。”
聞而移怒
某市長和夫人去視察一建築工地。一個幹粗活的工人在樓頂向他們喊道:“嗨,市長夫人,還記得我嗎?在中學時咱倆不是常常約會嗎?”市長輕聲奚落妻子道:“聽見了吧,幸虧你嫁了我,成了市長夫人,要不,你就是那幹粗活的工人的老婆了!”妻子反口道:“聽見了吧,幸虧你娶了我,成了市長,要不市長就是他當了!”
3.怎樣控製驚喜
驚喜是指一個人突然獲得某個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或某種利益,掩藏不住內心的興奮而予以外露的情緒。
一個人獲得好消息或利益本是好事,喜悅、興奮是應當的。但作為說話人,有時候卻應當加以控製。因為驚喜會造成情緒的巨大波動,很可能會導致自己言辭不當,或者暴露自己內心的意圖,甚至還會傷害自己的身心。因此,一個人要使交談活動順利進行,實現交際目的,就應具備對驚喜的自製能力。不管內心多麼興奮,都要保持冷靜的頭腦,淡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