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特寫是介於新聞和文藝之間,是兩種相結合的一種文體。這種以真人真事為素材的文學樣式在實際上所遇到的問題、困難和障礙,要遠比一般詩歌、小說和散文多。過去把它歸於散文之下,我認為可以讓它獨立於小說、散(2 / 2)

1952年,蕭乾還用英文寫了另一篇特寫報道《一所天主教大學的變革:由為帝國主義服務到為人民服務》,發表在同年第4期《人民中國》。它以第一手的文獻資料,揭露帝國主義者如何把這所天津的天主教會學校變成了他們進行文化侵略的工具,而解放後,共產黨的中央人民政府使這所大學獲得了新生。最有意義的變化莫過於發展了天主教徒學生和非天主教徒學生間的團結、友誼,彌合了過去橫在他們之間的那條難以逾越的鴻溝。現在,他們有了同所有新中國學生共同的奮鬥目標:為祖國的經濟、文化建設而努力學習。

1953年,北京外文出版社要出版巴金的抗美援朝特寫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巴金指定由蕭乾負責此書的英譯,並讓他全權刪節,不要照搬。蕭乾考慮到對外宣傳的特殊需要,刪節近半。蕭乾譯的這本《生活在英雄們中間》的英文本於次年出版,內收《保衛和平,保衛朝鮮的母親和孩子》、《平壤,英雄的城市》、《朝鮮戰地的春夜》、《一個模範的通訊連》、《起雷英雄的故事》、《青年戰士趙傑仁同誌》、《愛的故事》、《向朝鮮戰地的朋友們告別》。這些特寫作品飽含著對中國人民、朝鮮人民的深厚感情,寫出了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崇高品質和英雄氣概。

1955年,蕭乾向作協黨委提出深入基層,體驗生活,以進行創作的請求。1956年春,作協安排冰心和蕭乾脫產去學習馬列主義。他努力想改造好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真正成為新社會的一份子。盡管他這一生中始終不喜歡理論這“地圖”,可還是強迫自己日夜抱著《辯證唯物主義》啃讀。同時,他計劃花三五年的時間,深入開灤煤礦體驗生活,寫一部描寫開灤礦工同英帝國主義者進行鬥爭,揭露帝國主義侵略實質的長篇,以表現中國工人階級的氣魄和力量。他打算先寫個電影劇本出來,再改寫為小說。但不久,《人民日報》派他去當文藝版顧問,作協又委任他當《文藝報》副總編輯。他的計劃落空了。

這年9月,蕭乾訪問了內蒙古自治區,寫出特寫《萬裏趕羊》和《時代在草原上飛躍》。《鳳凰坡上》和《人民教師劉景昆》兩篇特寫也是這期間寫的。《鳳凰坡上》以精細的筆墨,通過描寫渤海海濱鳳凰坡集體農莊生產的發展和農村新一代農民的成長,反映出中國農村嶄新的建設麵貌,表明集體農莊適合於社會主義的初期發展。這篇特寫生活畫麵廣闊動人,而又蘊藉著深刻的生活哲理。

《時代在草原上飛躍》是蕭乾采訪內蒙古依勒利特(勝利)牧業合作社的紀實報道,以典型的事例真實表現“草原飛躍”的情景。草原牧民翻身解放以後,在共產黨領導下,具有了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的豪邁理想,蒙漢之間仇恨的深溝不複存在,“時代在這十年裏跑的速度比過去幾千年快多了,在曆史的樓梯上,它跳了好大一步,牧民們眼看就要飛躍到電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整篇特寫文字樸實,所截取的畫麵生動感人。深廣的主題,與雋永的意境較好地結合在一起。

《人民教師劉景昆》是篇人物特寫。蕭乾從劉景昆的教學實踐入手,以具體事實論證他那套“結合實際--生產--生活”的教學法。這是位教化學的老師,孜孜不倦地鑽研,教學注重循循善誘,以理服人。蕭乾還注意透過一些生活瑣事,來表現劉景昆高尚的品行德操。他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雖已年過六旬,仍盡頭十足地要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出力。

《萬裏趕羊》是篇生動感人的特寫,蕭乾的主要意圖是要把趕羊的緣起和一路的艱險盡量真實地傳達給讀者。他像過去一樣,從平凡的生活小事入手,在鮮明的背景上勾勒人物群像以表現時代精神。一隻小小的趕羊隊要把1000多隻天山羊從遙遠的新疆“吆運”,即人趕著羊走,先到烏魯木齊,而後再裝汽車、搭火車運回內蒙。路途的艱難,任務的艱巨可以想見。他正是抓住了這一事件的突出特點,通過描寫趕羊隊成員與各種自然障礙搏鬥時的緊張氣氛、思想情緒以及心理活動,表現他們高尚的品質和不可戰勝的精神力量。他們刻盡職守、不畏艱險,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勇往直前,敢於犧牲,體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反映出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蕭乾為了讓這萬裏趕羊的事跡本身感人,除了糅進一些“再現性”的想象,隻用平鋪直敘的敘述語言,於平淡、樸素中表現偉大和崇高。

1957年,蕭乾被打成“右派”,失去了寫作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