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法國的情報部門竊聽別的國家的機密,而別的國家的特工又反過來竊聽法國的機密。
法國駐莫斯科的大使館由於屢遭竊聽,幹脆用有機玻璃建造了一個辦公室,懸空吊著。人們在這個辦公室裏密談,好幾個聲音發聲器同時發出聲音,據說這樣可以防止竊聽。
除了秘密竊聽之外,還有公開的“偵聽”。最為轟動的,要算1983年的“007號班機”事件。
那是在1983年9月1日淩晨3時38分,韓國航空公司的“007號班機”受到前蘇聯戰鬥機發射的導彈的攻擊,在薩哈林以西的海馬島附近被擊落。
這是世界罕見的攻擊民航班機的事件。消息傳出,輿論嘩然。
起初,前蘇聯方麵“沒有承認擊落客機”。
就在這時,日本自衛隊公布了他們當時“偵聽”前蘇聯空軍戰鬥機與地麵空軍聯係擊落“007號班機”時的對話錄音。從錄音中,可以清楚聽見前蘇聯戰鬥機駕駛員在向“007號班機”開火前幾秒鍾的話音:“瞄準目標!”“瞄準了!”“開火!”“打著了!”
在鐵證麵前,前蘇聯方麵不得不承認是他們擊落了“007號班機”。當然,他們又反過來揭露“007號班機”上裝有低空照相機,偏離正常航道,在前蘇聯上空秘密拍照……
不過,日本自衛隊公布的錄音材料,卻也說明日本的“偵聽”範圍是多麼廣泛,多麼精密!
國家安全部門曾多次破獲外國間諜機關對其進行的竊聽活動。
在某地人跡罕至的山上,有一堆很不醒目的亂石。如果不注意,從旁邊走過,也會不以為然。但是,它也未能逃脫我偵察人員的眼睛。原來,它的外麵,是一個凹凸不平的玻璃鋼罩,偽裝成亂石堆一般。在玻璃罩內,是一套重達250公斤的“地麵電子信號自動截取設備”。它是某國諜報機關空投的,用來竊聽附近的某軍事基地的無線電信號。
在某處邊境,還發現空投的奇怪的“樹”。遠看,它像一棵熱帶樹。其實,它的樹枝,便是經過偽裝的天線。這種樹叫做“竊聽樹”,它的“樹幹”和“根”部裝有竊聽設備,可以竊聽從附近經過的軍車聲音,計算出我邊防部隊調動的時間和數量。
在另一邊境的電線杆上曾發現長方形的太陽能電池板。邊防戰士爬上去一看,上麵用中文寫著“中國氣象實驗用”。哦,大概是氣象科技人員在做什麼實驗吧?戰士們沒有把它輕輕放過。經過仔細觀察,發覺太陽能電池板的導線連結著電線杆上的一個白瓷瓶。這是在做什麼氣象實驗?
細細一查,弄清了它的真麵目:原來,白瓷瓶裏裝著竊聽感應器和竊聽發射機!當電線杆上的電話線中有電話、電報、傳真信號通過,那竊聽感應器便能發生感應,竊取信號。然後,通過竊聽發射機發射出去,國境線對麵的接收站便收到了情報。不過,竊聽感應器、竊聽發射機長年累月地工作,用於電池的話,是不行的。怎麼辦呢?間諜便在電線杆上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太陽能供電。當然,太陽能電池板很醒目,容易被人注意。於是,寫上“中國氣象實驗用”字樣,掩人耳目……
竊聽器不斷發射出無線電波,終究容易暴露。間諜們求助於激光,研製“激光竊聽器”:當人們在室內談話時,窗玻璃隨聲波不斷振動。間諜們在遠處用一束看不見的激光照在玻璃上,反射到另一處的激光接收機。玻璃不斷振動,接收到的激光也就時強時弱,把這強弱變化通過信息轉換,便可獲知人們在室內的談話內容。
激光竊聽器用的是紅外激光,肉眼看不見。激光竊聽器的有效竊聽距離,達500米。有趣的是,德國有一家公司大批生產激光竊聽器,公開使用廣告,向各國間諜機關高價兜售。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西方國家的軍隊中便流傳著一句名言:“注意!敵人的耳朵在聽著你!”如今,這句話在西方幾乎人人皆知,誰都要提防著“敵人的耳朵”——竊聽器!
音符裏的情報
在法國驚險故事片《沉默的人》裏麵有這樣一個情節:一位“作曲家”的五線譜受到警察局的檢查,結果發現,在五線譜的一個音符中,查出一份密密麻麻寫滿了字的情報。
其實,這樣的事,在世界各地經常發生。
美國情報局曾截獲一個克格勃間諜從美國寄往蘇聯的信,在郵票背麵發現了一個小黑點。經放大,原來是一排排由5位數字組成的密碼。
這種技術,叫做“微縮攝影”或“微縮照片”。平常,你拍了1寸照片,可以放大為2寸、4寸、8寸;同樣,也可以縮小為原麵積的1/2、1/4、1/8.微縮攝影就是把情報縮小,便於秘密投遞。
微縮攝影在照相術發明之後,就有人研究了。1839年,英國人約翰·丹森用顯微透鏡做微縮試驗,第一次把一張報紙那麼大的情報,縮成一寸照片那麼小。
1860年,英國人大衛·布魯斯特已能把報紙那麼大的情報縮小到像一滴墨水那麼小。
在1870-1871年普法戰爭中,微縮情報得到了第一次實際應用。
當時,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團團圍困。法國政府便把長達3000頁的情報,縮製到幾英寸的膠片上,放在小盒裏,捆紮在一隻鴿子的尾巴上。鴿子從空中飛越了普魯士軍隊的防線,來到法國軍隊那裏。於是,法國軍隊把膠片放大,得到了關於孤城巴黎內的最詳盡的情況。
到了今天,攝影術已經非常發達,所以把情報縮小到隻有一個音符那麼小,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人們還在研究,把一個藏書100萬冊的圖書館內的所有資料,全部微縮,裝在一隻鞋油盒裏帶走。
曾經發生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當一個間諜從某國出境時,受到極為嚴格的檢查,從他的行李到衣服口袋都查過了,沒有發現什麼可疑之處,隻得把他放走。誰都未曾注意到,他正在抽著的煙鬥裏,藏著一卷微縮膠片!
現在,各國間諜都普遍采用微縮技術傳遞情報,這麼一來,給警方出了難題:怎樣才能搜查到那些隻有芝麻那麼小的微縮情報呢?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如果用一種氮激光器射出的波長為3371微米的紫外線激光照射信件或書刊,那麼“躲藏”在裏麵的微縮膠片會發射出明顯的熒光,從而暴露自己的“麵目”!
“殺人傘案件”
1978年9月7日,在英國倫敦,一個年近50的男人匆匆忙忙去上班,走在擁擠的人行道上。他的右大腿被一個身材魁梧的人用雨傘刺了一下。那個大漢轉眼之間就不見了。那個男人上班後,感到右大腿很痛,被送到醫院,四天之後就死了。
死者名叫格奧爾基·馬爾科夫,本是保加利亞的一名劇作家,在1969年訪問意大利時叛離了祖國,後來在英國廣播公司工作。他常常在廣播中抨擊保加利亞當局。
由於馬爾科夫是被雨傘刺死,於是這一案件便被稱為“殺人傘案件”。
奇怪,一個人被傘尖碰了一下,怎麼就會喪命呢?
馬爾科夫之死,引起了英國警察當局的注意。法醫解剖了馬爾科夫的屍體,在他的右大腿肌肉中,找到一顆直徑為1.7毫米的銀光閃閃的小圓珠。經鑒定,小圓珠上有兩個微小的孔,小圓珠的中心是空的,容積約為0.4微升。在小孔附近,找到蠟跡。估計兩個小孔本來是用蠟封死的,進入人體後,蠟化了,小圓珠裏的東西流了出來。
小圓珠裏裝了什麼東西呢?
是有名的毒藥氰化鉀——“山萘”嗎?按照小圓珠裏的容積計算,最多隻能容納0.4毫克以下的毒劑。然而,氰化鉀使一個成年人致死,起碼要100毫克,比半粒米還大,無法裝進那顆小小的圓珠裏。另一類跟氰化鉀毒性差不多的藥物是砷化物,它的致死量也是100毫克。有機劇毒藥“氟代醋酸”和“二甲基汞”雖然比氰化鉀更毒,致死量也要50毫克,同樣無法容納在小圓珠之中。
是放射性元素嗎?不是。經過檢查,馬爾科夫的血液裏,並沒有放射性物質。
是細菌或者病毒嗎?也不是。因為馬爾科夫並沒有明顯的細菌或病毒中毒的症狀。
經過法醫們的仔細鑒定,並研究了有關的間諜情報,最後查明小圓珠內裝的是劇毒的“蓖麻毒素”(Ricin)。
蓖麻毒素是從蓖麻籽中提取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化學生物戰研究機構就開始提取蓖麻毒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開始生產這種毒素。後來,前蘇聯獲知了有關情報,也著手研究、製造蓖麻毒素。
那顆使馬爾科夫致死的小圓珠,是裝在一把特殊的雨傘裏。這是一把“殺人傘”,內有彈簧、槍管、板機等。一扣板機小圓珠就沿槍管射出,刺人人體。
小圓珠用白金來做,為的是防止蓖麻毒素變質。
除了“殺人傘”之外,間諜們還製造了種種小巧偽裝的暗殺武器,如自來水筆、打火機、照相機等。
另外,間諜們還研製了比蓖麻毒素更毒的毒劑。目前已經製成最毒的毒劑,是一種肉毒杆菌產生的毒素。0.1克這種結晶體,足以毒死1700萬人!中毒後,會使人頭暈眼花,呼吸困難,在24小時內喪命。
暗殺馬爾科夫一案,據英國警察局調查,是保加利亞受前蘇聯克格勃訓練過的秘密警察幹的。
隨著間諜們所用的毒劑越來越毒,用量越來越少,法醫們的化驗技術也不斷改進。如今,法醫們已能從1毫升的尿中,查出幾微微克(一微微克等於一萬億分之一克)的毒物。
除了用各種毒劑進行謀殺之外,間諜們還采用“致幻劑”使人產生幻覺,不能自製,或者說出真話,或者神經錯亂。在日本電影《追捕》中,那位議員就是因致幻劑“中樞神經阻斷藥AX”中毒而自殺。在古代,人們就已發現,誤食墨西哥的裸蓋菇或雲南的小美牛肝蕈和華麗牛肝蕈之類,會產生幻覺。
據統計,全世界已發現的致幻植物有150種,其中有130種分布在西半球。致幻植物能使人產生幻覺,主要因為其中含有某些特殊的生物堿。在古代,巫師利用致幻植物宣揚迷信,說什麼是“神靈附身”;如今,這些致幻植物經科學家們研究,可以提取治療神經病的藥物。
現在間諜使用的致幻劑,大都是用化學方法合成的。間諜趁人不備,把致幻劑摻入茶、酒之中,或者偽裝成藥片。
如今,如何化驗、測定致幻劑,製造相應的解毒劑,已成為警方麵臨的新任務了。
化裝和改容
1945年5月7日,德國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終於宣告無條件投降。
5月20日,在德國漢堡附近,英國第二軍團抓住了一個形跡可疑的人。此人穿著德國陸軍普通士兵製服,胡子刮得光光的,戴著一隻黑眼罩。
他被押送到第二軍團總部。一位英國陸軍上尉一看,覺得此人有點麵熟,但又不認識。
上尉開始審訊此人。此人吞吞吐吐,編造了一套謊言。
上尉叫來好幾位軍官一起辨認,拿掉了此人的黑眼罩,終於認出來了——他是德國黨衛隊的首領、希特勒的左右手希姆萊!在德國法西斯覆滅前,他的照片三天兩頭出現在報紙上。正因為這樣,那位上尉從未見到過他,但是也感到有點麵熟。不過,過去希姆萊是留小胡子、穿製服,如今胡子沒有了,穿著邋遢的士兵服。
希姆萊是在極為匆忙的情況下出逃的,所以他的“化裝”很拙劣,到底被英軍上尉認出來了。
化裝,本來是演員的基本功,如今已成了間諜學校的基礎課程,間諜機關製作了各種頭套、胡子、眉毛、黑痣和各種服裝。間諜可以隨機應變,化妝成截然不同的角色,甚至女扮男裝、男扮女裝。
間諜化裝,通常用於以下三種場合:
1.作案——這時往往化裝成具有明顯特征的人,如禿頂、絡腮胡子、白發之類,叫人一看就能記住特征。作案後去掉偽裝,溜之大吉。
2.偵察——外出偵察或者接頭時,需要化裝,不過盡量不要招搖。
3.潛逃——這時盡可能化裝成與原來截然不同的樣子,以求蒙混過關。
除了化裝之外,隨著整形外科醫學的發展,間諜們把這一新技術用來為間諜工作服務。
整形外科,又叫美容術。它是通過外科手術,變醜為美,變年老為年輕,化胖為瘦。間諜們則利用整形外科技術,為一些重要人物做“改容”手術,以使麵目全非。改容與化裝的不同之處:化裝是臨時性的,改容是永久性的。
1976年,前蘇聯空軍中尉別連科不滿前蘇聯當局的政策,駕駛著最新式的“米格25”叛逃。美國和日本的飛機專家們,在東京以北60英裏的一個飛機庫裏,拆開了那架“米格25”,獲知了蘇聯的許多軍事秘密。
別連科中尉被護送到美國。美國參議院立法委員會通過了特別法令,批準別連科在美國的永久居住權。
不過,別連科雖然住在美國,也並不感到安全。蘇聯的克格勃特務無孔不入。為了確保別連科的安全,美國中央情報局對別連科進行了改容手術,使他的麵貌變得認不出來,然後改名換姓,秘密地安排在一個地方隱居。這麼一來,蘇聯克格勃特務想暗害別連科,就頗費周折了。
如今,美國已有數百名“改容師”從事改容營業。改容手術費高昂。他們能把圓臉改成長臉,大眼睛改成小眼睛,鷹勾鼻改成扁平鼻……手術是在秘密狀態中進行的。改容師為改容者絕對保密。
在美國,金錢就是一切。一些監獄裏釋放的罪犯,花高價改容,使別人認不出來,然後變本加厲地進行偷盜,甚至偷到改容師頭上去。改容師遭劫,卻又不敢聲張——他用醫術為犯罪分子服務,這本身就已觸犯了法律。他,隻好忍氣吞聲,自食其果!
這幾年整容外科發展很快,不少醫院都開設了整容門診部。整容醫學,為的是化醜為美,消除一些生理缺陷,使患者轉憂為喜,生活愉快。
現在最常用、最普通的整容方法,是用注射器注射矽橡膠。矽橡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注入人體後,不會產生副作用。
上海市的一位中學教師,患“右麵頰萎縮症”已經十來年了。每當他走上講台,麵對著學生們的目光,總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整容醫師在他的右麵頰注射了矽橡膠,隻花了幾分鍾,就消除了他十多年的精神痛苦。
消息不脛而走。福州兩位因鼻梁低凹而感到不快的姑娘,遠道趕到上海。才一分鍾,注射了矽橡膠,兩位姑娘都變得十分漂亮,歡天喜地地回去了……
墨水瓶裏的間諜
一個德國納粹間諜被捕了。在他的住處,搜出許多氨基比林藥片和牙簽。
審訊開始了。
“你幹嗎帶那麼多氨基比林藥片?”
“我常常偏頭痛。那是一種止疼藥。”
“你幹嗎帶那麼多牙簽?”
“我的牙齒不好。吃了肉,老塞牙縫,要用牙簽。”
然而,經過暗地裏的觀察,他並沒有飯後剔牙的習慣,而且偏頭痛也沒有經常發作。
經牙醫檢查,他的牙齒長得整齊,不大會“塞肉”。
他,被判處20年徒刑!
為什麼呢?
因為法官經過仔細調查:那氨基比林藥片,用水衝開以後,便成了一種無色“墨水”。用牙簽蘸著,寫在紙上,看不見字跡。然而,這樣的密信用特殊的方法處理後,紙上的字便清楚地顯示出來。當地查獲的好幾封密信,就是用這種方法寫的。一核對,正是那個納粹間諜的筆跡……
密寫,是間諜們常用的秘密傳遞情報的手段。看似白紙,經過顯影,便出現字跡,這就是密寫。也有的是在白紙上寫些無關緊要的話,而顯影之後,在行間出現“潛台詞”。
密寫,最普通的是用米湯水寫在紙上,用碘酒一噴,便顯出藍字。如今,這種密寫技術,早已老掉牙了。
1974年2月25日,我警方在北京東北部西壩河橋下,抓獲了某國派遣的間諜分子李××。李××的身上帶著一些大頭針。
帶大頭針幹嗎?
哦,大頭針是空心的,裏麵裝著幹的密寫劑。原來,大頭針是一枝密寫筆!
間諜們真是挖空心思,“發明”種種密寫工具。
有的間諜身帶火柴。這些火柴看似平常,一劃就著,可以點燃香煙。然而,把火柴的灰燼用水一泡,那便是一種特殊的密寫墨水。因為這些火柴杆,事先被用密寫藥劑浸泡過。
還有一種“密寫複寫紙”,複寫之後,字跡看不見。然而,采用特殊的藥劑顯影,便出現清晰的字跡。
各間諜機關都招收了化學專家。這些專家的才智,都用在了墨水瓶上!他們絞盡腦汁,利用化學反應,發明了一種又一種密寫劑及其相應的顯影劑。
如果說密寫劑是鎖的話,顯影劑就是鑰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種密寫劑,要用一種相應的顯影劑才能顯示字跡。
對密寫劑的要求是,寫出來的字跡是無色的;對顯影劑的要求是,能把無色的字跡變為有色。
密寫信,常常通過郵局投遞。由於字跡無色,不易被人發覺。
然而,反間諜機關長期跟間諜們打交道,對密寫劑的種類、成份及其顯影規律,也掌握了八九不離十,因此,往往能很快配出開“鎖”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