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新星誕生了!(2 / 3)

預告艾森豪威爾當上總統

我曾訪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校園裏見到一幢幢年代久遠、由深褐色的磚砌成的大樓,鑲嵌著白色的窗框,顯得頗為莊重。

賓夕法尼亞大學坐落在費城西區,斯庫爾基爾河的西岸,中譯名通常簡稱為“賓州大學”,而美國人則簡稱之為“UP”,即“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縮寫。

賓州大學是美國的名牌學校之一。校園中心,米黃色花崗石方形底座之上,我見到高高矗立著一座青銅像。花崗石上,銘刻著一行光輝的名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本傑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是賓州大學的創始人,他是賓州大學的驕傲。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科學家,也是著名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在美國獨立戰爭時參加反英鬥爭,並參加起草《獨立宣言》、美國憲法。

我來到物理樓,這座樓也是賓州大學的驕傲所在:

1946年2月15日日,在這座樓裏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當時的這台電子計算機是個龐然大物,占地達1677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150千瓦。

這樣的“嬰兒”,太龐大了!

著名的數學家馮,諾依曼教授,參加了試製電子計算機的工作。

諾依曼在1903年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跟巴貝奇差不多,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銀行家。

諾依曼從小就喜歡數學。他心算的速度,曾使許多老師吃驚。

諾依曼希望長大以後成為數學家,而他的父親卻把他送到德國去學化學。

1930年,他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學。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成為美國陸軍職權貝丁彈道研究所的顧問。他還參與了原子彈的試製工作,擔任洛杉磯原子彈計劃研製組顧問。

在計算原子彈的衝擊波時,諾依曼使用了艾肯的“馬克1號”電腦。1944年,他在阿貝丁試炮場附近的一個火車站,遇見一位軍官,得知陸軍正在研究“埃尼阿克”電子計算機。諾依曼一聽,感到莫大興趣,就參加了這項工作。諾依曼博學多才,為創建電子計算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埃尼阿克”還沒有誕生,諾依曼就著手寫了試製第二台電子計算機“埃德伐克”的計劃草案。在這個草案中,諾依曼對電子計算機作了重大改進。

在1952年初,“埃德伐克”電子計算機誕生了。它能以同樣的速度(即每秒5000次加法)進行運算,可是它隻用了5900個真空管,比“埃尼阿克”減少了三分之二!這主要是因為諾依曼建議用2進製代替10進製,使電子計算機的構造大大簡化。這樣,諾依曼被人們譽為“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奠基人。”

英國根據諾依曼的建議,在1949年也建成了一台電子計算機,名叫“愛迪薩克”。

這些早期的電子計算機大都是用於軍事計算,處於保密狀態。正因為這樣,當時曾有人以為電子計算機隻是軍用品,便說:“全世界隻消有4、5台電子計算機,就夠用了。”

電子計算機第一次名聲大振,是在1952年。那時,美國正在激烈地競選總統。科學家用一台名叫“尤尼伐克”的電子計算機對投票結果進行處理,很快的就算出,艾森豪威爾會當選為總統。

這樣,隨著艾森威爾當上了總統,電子計算機的大名也傳遍了世界。於是,電子計算機的神機妙算,使許多人感到驚訝、佩服。人們這才明白,電子計算機不光是“軍用品”,它的本領大著呢!

人丁興旺 子孫滿堂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名聲大振,它再也不是“隻消4、5台就夠用了”!

電子計算機以飛躍的速度向前發展,它的家族變得越來越龐大,以至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電子計算機在半個多世紀中,經曆了四代演變——更先進的第五代電腦,已經不是“電子”電腦了:

第一代(1946—1956)

這一代的電子計算機,采用真空管(也就是電子管)作為基本組件。真空管很大。由成千上萬個真空管組成的電子空管,電子計算機就不能正常運轉算了。另外,真空管的耗電量也很大。50年代的電子計算機,大都是真空管電子計算機。當時,全世界大約有4000台真空管電子計算機,其中運算速度最快的為每秒鍾5、6萬次。

盡管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有許多缺點,但是,它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例如,在50年代,研製核潛艇、熱核武器、洲際導彈、人造地球衛星、超音速轟炸機,都是在電子計算機的“幫助”下才獲得成功的。在1951年,美國的一位熱核武器專家曾長歎道:“製造超級炸彈的道路雖早已知道,但一開始就被一座龐大的資料堆積而成的大山擋住了!”然而,在“埃尼阿克”的幫助下,專家們終於搬掉了那座“資料山”,打通了製造超級炸彈——熱核武器的道路。

第二代(1956—1962)

第二代的電子計算機,是采用晶體管作為基本組件。

人們是在1948年,發明了用半導體材料製造電子組件——晶體管。一隻比鞭炮還小的晶體管,可以代替一隻普通燈炮那麼大的電子管。這樣一來,人們就用小巧的晶體管作組件,製成了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晶體管電子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