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論語》中的敬業樂業精神(2)(1 / 2)

經典導讀孔子不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他還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樂家。他曾經聽春秋時著名樂師師襄彈古琴,曾經根據音律就說出那是歌頌文王的樂曲,後來師襄告訴他確實就是《文王操》。《論語》裏有記載孔子在聽了韶樂以後“三月不知肉味”的經曆,他認為韶樂“盡善盡美”,所以他很喜歡。韶樂是周文王的音樂,而孔子是最敬佩文王的人格與品性的,所以他說韶樂是真的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盡善盡美這四個字對音樂如此,對我們做人與做事是否也有一定的觀照作用呢?盡善盡美體現在工作中就是敬業。敬重並重視自己的工作,並為此付出全身心的努力,將工作當成自己的事。其具體表現為忠於職守,盡職盡責,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善始善終。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們想要跟一位老農買一頭牛,因此過去拜訪這位農民,並且問他這頭牛的血統,不過他聽不懂這是什麼意思;我們接著問他這頭牛的奶製品產量,他說他完全不知道;最後,我們問他知不知道這頭牛每天能夠生產多少牛奶,這位農民還是搖了搖頭說:“我不知道,不過她是個誠實的老奶牛,她有多少牛奶就會給你多少。”艾森豪威爾被老農的最後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奶牛的這種奉獻非常單純,那就是毫不保留,有多少奶就獻出多少奶。聽到這樣的話,你不會像被針刺了一下,愣一愣,想一想嗎?因為有些人,他們因麻木怠惰而平庸,而另一些人則是那樣的生氣勃勃,熱情而快樂。 毫不保留,有多少力出多少力,正是全心全意的表現。這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於一般的工作表現,要做就做最好的,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才可能成為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某大型機構一座雄偉的建築物上,有句格言:“在此,一切都追求盡善盡美。”“追求盡善盡美”值得作為我們每個人的格言,如果每個人都能用這句格言來要求自己,那麼無論做什麼事情,相信都會做得更好。同時,這也是職業對我們每個人的訴求,你不敬業,職業也不會回敬你。不論你的工作報酬是高是低,你都應該保持這種良好的工作作風。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

看成是一名傑出的藝術家,而不是一個平庸的工匠,應該帶著熱情和信心去工作,在工作中享受由專注、創造所帶來的深深的喜悅。雖然人類永遠不能做到完美無缺,但是在我們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不斷提升自己的時

候,我們對自己要求的標準會越來越高,我們也會因此離完美越來越近。這是人類精神的永恒本性。做人要盡善,這個“善”字不是我們簡單地理解為善良,做人當然應該向善,這一點在儒家文化中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說的善有更加宏大的意義,那就是“人”,怎樣才能算是一個“人”呢?子思在《中庸》中提到“仁者,人也”,也就是說能夠做到“善”的就是完人,也就是仁人,這一點當然很難,在孔子的眼裏也不過就是堯、舜、禹、文王,顏回等幾個人而已。但是我們做人卻要有一心向善的意念,所以要把事情做到盡美之前先要學會讓自己盡力盡善。24歲的海軍軍官卡特,應召去見海曼·李特弗將軍。在談話中,將軍非常特別地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