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論語》中的敬業樂業精神(3)(1 / 2)

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快樂舞蹈?如果你是問已經成功的人們,他們會告訴你:“秘訣很簡單,就是忘我地工作。人們能夠在專注中忘卻煩惱與哀愁,並且能夠享受到工作的樂趣。” 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專注於眼前的工作時,就會減輕其工作壓力,做事就不會覺得令其生厭,也不再風風火火和毛躁。對工作的專注,還能激發一個人更熱愛公司,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並從工作中體會到更多的樂趣。劉琳是個挺好看的女孩,而且勤奮、忠誠、熱情、努力,有著遠大的夢想。但是,她工作八年了,工資越掙越低,換了很多公司,都是幹不了多久就被解雇了。上班的時候,一邊工作一邊抱怨工作條件不好,客戶信譽不好,行業不景氣,老板不認真,自己多麼倒黴……好友拜托的事別忘記了,晚上去赴宴穿什麼衣服……她被自己折磨得又累又煩,什麼都不能專心做好。她越來越不快樂了,每天都沉陷在憂鬱、驚恐、不安的情緒中。想一想,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很多,並不是那種人品不好的人,但工作就是沒有成效,因為他們的心不能踏踏實實地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之中,好高騖遠,心思飄忽、煩躁、不安,又亂又忙。如果你在上班的時候,腦子還在掛念今天有什麼球賽,或者回味著昨天夜晚的狂歡,甚至考慮著怎樣完成另外一份工作,那你就連最基本的“專注”都做不到,根本就沒有什麼愛崗敬業可言,也更不可能有“專與精”了,你隻會在混亂和無助中了結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個人,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卻把精力分散到許多事情上,這樣的人是不會成功的。要知道,沒有任何一個獲得成功的人不是把他所有的精力集中於一個特定的事情上的。

說實話,很多公司的老板都是十分反感不知專注的員工的。他們這種淺嚐輒止的不良習慣,隻能使他們永遠呆在職場的最底層,毫無出色可言。可是,偏偏有許多員工,今天東學一點,明天西碰一下,他們看起來整日忙碌,但最終白忙了一生,什麼事也沒有做成。最可怕的是,他們不僅自己體驗不到工作的樂趣,把工作當負擔,還影響團隊情緒與效率。聰明的人都知道,一個人必須全身心傾注於一件事上,才能達到目標;聰明的人也知道,專注工作能鍛造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百折不回的意誌及持續不斷的恒心。達到目標之後,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運用更成熟的心態去獲得更大的成功,實現成功的馬太效應。這樣才能在職場的生存競爭中取得勝利。世上成千上萬的失敗者,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才幹,實在應該歸咎於他們不肯集中精力專注地去做最應該做的工作,他們過於分散自己的精力,而且從未頓悟。其實,如果把那些七零八碎的欲望消除,用自己所有的精力集中去培植一個花朵,那麼它將來一定會令你驚訝地結出十分美麗豐碩的果子。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一個員工要想成為工作中的優秀者,做到在工作中享受快樂,隻有專注地麵對自己的工作。

員工思索

1. 你能感受工作帶給你的快樂嗎?

2. 怎樣才能享受專注工作的快樂?

樂業是工作的至高境界典籍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經典導讀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任何一項事業的背後,都需要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這種精神就是要像信仰神祗一樣信仰職業,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工作。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做它為樂的人。敬業是職業人士的基本要求,而樂業就屬於境界問題了。敬業還是樂業,我們如何選擇。因為樂業與否與選擇職業有關。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職業、行業,樂業對於他來說根本構不成負擔,而是順理成章的事。我們要討論的重點則是在選擇了不是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時所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能否進入到個人感興趣的職業,這是個人選擇問題,也是能力與機遇問題。這裏不加多述。進入到了你不感興趣的行業時,樂業做起來困難,這有情可原,如何能做到敬業,而且盡量培養自己的樂業精神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無論是學習還是進德修業等等,這都是三種不同的境界:一是知道。這一境界偏重於理性,對象外在於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二是喜好。這一境界觸及情感,發生興趣。就像一位熟識的友人,又如他鄉遇故知,油然而生親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於我,相交雖融融,物我兩相知;三是樂在其中。這種境界有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詞語來形容就是陶醉。陶醉於其中,以它為賞心樂事,就像親密愛人一樣,達到物我兩忘,合二而一的境界。這是一種人生最理想的生存狀態,有了這種狀態,身心都會感到很快慰,很自由。如果以這種狀態投人工作,那麼工作就是一道樂趣的源泉,工作效率也會大為提高。現在讓我們來領略一下這種狀態吧。一個人是否有作為不在於他做什麼,而在於他是否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地把所做的事做好。當敬業意識深植於我們腦海裏,那麼做起事來就會積極主動,並從中體會到快樂,從而獲得更多的經驗和取得更大的成就。世上最幸福的人莫過於把自己的愛好當工作的人了,因為這樣的人,工作對他來說不是苦役,而是歡樂的源泉。在他心目中幾乎沒有“工作”這個概念,因為工作意味著要完成一些硬性規定的任務,可對他而言,時刻都在享受著創造的自由和快感,享受著審美的喜悅和激情,毫無刻板、約束和勉強之感,豈有“工作”的意識呢?如果說有的話,那也會被更盛大、更神聖的概念所代換:事業和使命!把愛好當工作的人之幸福還在於,如果他能取得成果的話,他可以享受成果;如果他不能取得成功的話,他可以享受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已是對他甚大的慰勞,取得成果隻是他另外的收獲。如果你想對自己的終生幸福負責任,那麼就要把自己的愛好和特長當作終生職業,那麼將來的事業幾乎就可以無憂了,因為人們在自己最喜愛最擅長的領域裏最容易取得成功,並且在你取得成功之前,你還可以享受充滿樂趣的奮鬥曆程!“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是一種高度,也是前人對我們的要求。沒有人能夠一輩子被人養著,不勞動卻能錦衣玉食;而且,即使能夠這樣,那麼這種寄生蟲式的生活也不會讓他一生得到多少快樂和滿足,成就感更無從談起。隻有真正能夠體驗到自己工作的樂趣,才能一生充滿快樂和充實感,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意義所在。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很少感到疲倦,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比如在一個假日裏你到湖邊去釣魚,整整在湖邊坐了10個小時,可你一點都不覺得累,為什麼?因為釣魚是你的興趣所在,從釣魚中你享受到了快樂。產生疲倦的主要原因,是對生活厭倦,是對某項工作特別厭煩。這種心理上的疲倦感往往比肉體上的體力消耗更讓人難以支撐。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18名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每組9人,讓一組的學生從事他們感興趣的工作,另一組的學生從事他們不感興趣的工作,沒有多長時間,從事自己所不感興趣的那組學生就開始出現小動作,再一會就抱怨頭痛、背痛,而另一組的學生正幹得起勁呢!以上經驗告訴人們:人們疲倦往往不是工作本身造成的,而是因為工作的乏味、焦慮和挫折所引起的,它消磨了人對工作的活力與幹勁。事實上,工作中的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尋找到樂趣,正如阿伯拉罕·林肯所說的:“隻要心裏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但現實中的許多人不是工作中去尋找樂趣,而是去等待樂趣,等待未來發生能給他帶來快樂的事情。他們以為找到好工作以後,在下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中,就會快樂起來。這種人往往是痛苦多於快樂。他們不理解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態度。這種態度是可以加以培養發展起來的。假如你是一個電話接線生或是一個小公司的會計,你因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處理客戶的來話、統計報表……單調無味到了極點。假如你想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有趣一點,你就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記錄下來,鞭策自己一天要比一天進步,第二天的工作要勝於前一天,一段時間後,你也許會發現你的工作不再是單調、枯燥,而是很有趣。因為你的心理上有了競爭,每天都懷有新的希望。難怪心理學家加貝爾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於客體,而是由於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信念:快樂工作。我們更應該踐行這種信念:快樂工作。我們也應該有信心達到這種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