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懷才不遇,隻有懷才晚遇
典籍原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裏仁》
經典導讀
孔子說:“一個人不要擔心沒有職位,而是應當擔心自己有沒有勝任這個職位的能力,一個人不要總是害怕沒有人知道自己,而是應當擔心自己有沒有讓人知道的本事。”孔子的這種思想在論語中出現過多次。在《憲問》中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沒有才能,”在《衛靈公》中,他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把這句話又倒過來重複了一遍:“君子怕的是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加上《學而》篇所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真可以說是翻來覆去地說到這個話題了。這說明在孔子的思想中秉持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一個人隻有練好內功,才能夠建立外功。
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是不會擔心懷才不遇的,一個人如果沒有機遇,那麼隻能說這個人的能力還不夠。這一點無論在孔子的言論上還是在行為中都體現的十分明顯。孔子早在15歲的時候就樹立了“誌學”的理想,立誌要在學業上有所成就,由於刻苦學習,孔子逐漸成了一個博學多能的人。他單純地想到有機會就該出一出頭,同時他也覺得自己已經有一些本領了。有一次,魯國的貴族季氏歡宴名流,這位當時才17歲,正在服喪的孔子便穿著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陽虎向他喝道:“我們請的是有地位的人,並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隻好退了下來。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孔子的學識越來越淵博了,同時,他的才藝也越來越全麵了。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條街叫達巷,達巷裏的一個老百姓就這樣說過:“孔子這麼淵博,他會的玩意兒我們簡直叫不上名堂來。”孔子聽見了,便謙虛地說:“我會什麼呀?我會趕車罷了。”在孔子所處的那個年代,有六種本領是一個全才的人必須具備的,這就是:禮節,音樂,射箭,趕車,識字,計算。在這六種本領裏頭,趕車是被認為最低下的,所以謙虛的孔子隻承認了這一樁。孔子後來曾經告訴他的門徒說:“我往日沒有得到從政的機會,可是我因此有了學會各種本領的工夫。”孔子的言論和行為都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沒有懷才不遇,隻有懷才晚遇。一個人隻有練好內功,才能建立外功。所以說一個人在工作中不要怕沒有職位,而應該怕的是自己有沒有勝任這個職位的才能;不要怕沒有人知道自己,而要增長足以讓人知道我們的本事。能力是一個人完成任務和造成目標的必要條件。完成任何一項活動都需要人的多種能力的結合。一個人具有某些突出的能力並能將各種能力結合起來,出色地完成有關的任務,我們就說他有某方麵的才能。才能就是各種能力獨
特的結合。我們要努力訓練自己的綜合能力,使自己在社會上、在工作中都成為一個坐能坐得穩、行能行得快、成能成得大的人物,到那時,我們還有什麼憂愁呢?一個女孩自視甚高,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然而畢業後卻屢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她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對社會非常失望。她覺得,是因為沒有伯樂來賞識她這匹“千裏馬”。痛苦絕望之下,她來到大海邊,打算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她正要自殺的時候,正好有一個老婦人從這裏走過,救了她。老婦人就問她為什麼要走絕路,她說自己不能得到別人和社會的承認,沒有人欣賞並且重用她……老婦人從腳下的沙灘上撿起一粒沙子,讓女孩看了看,然後就隨便地扔在地上,對女孩說:“請你把我剛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撿起來。”“這根本不可能!”女孩說。老婦人沒有說話,接著又從自己口袋裏掏出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也隨便扔在了地上,然後對女孩說:“你能不能把這個珍珠撿起來呢?”“這當然可以。”“那你就應該明白是為什麼了吧?你應該知道,現在你自己還不是一顆珍珠,所以你還不能苛求別人立即承認你,如果要別人承認,那你就要由沙子變成一顆珍珠才行。”懷才不遇是很多年輕人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人甚至會因此而變得憤世嫉俗,自暴自棄。這個時候你不妨靜下心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變成一顆珍珠,這樣,你自然就會為自己贏得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