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第二條路(3 / 3)

這龍星基金,僅僅是個小角色而已。高盛、雷曼兄弟等重量級的大鱷,獲利百倍於此。

可憐的韓國人,被掠奪的慘劇並未停止,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韓國人再次被趁火打劫。請看韓國KBS(韓國廣播公司,Korea BroadcastingSystem)網站的報道:

(2008-11-01)紐約消息:世界三大信貸評估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公司10月31日宣布,該機構把國民銀行、新韓銀行、外換銀行、哈那銀行等韓國7家銀行從觀察對象名單中刪除。

標準普爾公司於10月15日以上述韓國7家銀行處於外彙流動性不足狀況為由,把它們列在觀察對象名單裏。該公司說,韓、美央行已經簽署規模為300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交換協定,解決了外彙不足的問題,因而恢複了信用,因此決定,把韓國7家銀行從觀察對象名單中刪除。

這個新聞,換句話來說就是:300億美元,是韓國領軍的七大銀行、金融穩定、國民經濟獲救的關鍵。若套用1997年的經驗,我們非常容易就可以推斷出來:提供這300億美元的那個神秘人物、國家或者組織,將會從中獲利——巨額收益。

韓國的悲劇是整個東亞、東南亞國家(曾經的“四小龍”、“四小虎”,還包括日本)的縮影。

整個事情的始末,就是一出悲劇!不對,應該是兩出——索羅斯洗劫第一遍,然後IMF和WB笑嘻嘻地手挽手闖了進來,洗劫第二遍……

等等!

事情還沒有結束,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還在排隊等著打掃戰場呢。受害國人民的工作全丟了:因為怕受害國家的人民悲傷過度,影響工作,於是,他們的工作,以及他們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由中國人民接手了!

那丟了現有工作的他們,以後做啥呢?很簡單,國際社會召開大會討論這個問題。

在這個團結的、勝利的大會上,歐洲、美國、中國以三票對一票的優勢,挫敗了一小撮搗亂分子的陰謀,順利通過了決議。會議決定,東南亞(“四小龍”、“四小虎”)做中國人留下的工作,擔任中國人民留下的重任——出口資源和能源,並且兼職做中國人的半成品加工車間。

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終於感到有些喜劇元素出現了——中國人升級了,從最低級的活,升到了高一級。雖然還是打工仔,不過也是巨大的進步啊,為了這一天,中國努力了50年!對於有疑問的同學,我們還是建議他們去查詢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構成的變化。再說一遍,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出口商品的主體,還是石油、煤炭等能源,稀土等礦產資源和木材、農產品等初級產品,稍有技術含量的大宗出口物資,就是紡織品了。

大度的中國政府宣布,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人民幣堅決不貶值,從而減輕了亞洲國家的壓力。在2010年召開的國際會議上,英國《金融時報》承認,東南亞國家認為此舉救了他們。

不過,若是在搜索引擎中稍稍花一點點時間,即可查到這樣一些數字,我們仔細體會一下,當能咂摸出些許奇妙的味道:

1984年:1美元兌換2.320元人民幣

1989年:1美元兌換3.765元人民幣

1993年:1美元兌換5.762元人民幣

1994年:1美元兌換8.461元人民幣

……

話題扯遠了,大夥兒的思路還是應該回到日本人身上來。

我們已經提到,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日元資本的滾滾洪流,湧出國門,這個“滾滾”有多麼洶湧呢?資料顯示:1995—2004年,日本每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淨輸出國,這個時期內,日本向世界輸出的資本達10000億美元以上。僅2004年,日本的資本淨流出達1720億美元。

上文中,我們也提到了日本資金的兩個戰略性流向:第一,在全球收購優質金融資產和礦產資源;第二,在東南亞建立生產基地。之所以形容為“戰略性”流向,是因為這些努力,成功了,會為日本帶來持久、長遠、豐厚的戰略性收益;失敗了,將會徹底扭轉日本國家發展的走向,甚至影響整個世界經濟、世界政治局勢。而且,事實上也是如此。

然而,日本資本還有第三個重要的去向,那就是支持了美利堅人民熱火朝天的資本主義建設。

1991年後帶領美國打贏冷戰的老布什總統得意揚揚,放眼天下,兩個最強悍的敵人都倒下了:日本經濟帝國被重創了,蘇聯解體了。如此輝煌的戰績,在美國曆史上,也算獨一無二了吧!老布什信心滿滿,全力爭取連任總統。

然而現實的美國人民給了他當頭一棒:出局,克林頓上台。原因隻有一個:經濟搞得太爛了。

克林頓上台,在吹好薩克斯管的同時,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社科院專家、中央貨幣政策委員會前重要成員餘永定先生在2001年發表的《美國經濟:十年擴張的終結》中說:“過去的十年,是美國經濟急劇擴張的十年。”而早在1995年發表的《強勁回升的美國經濟》中,餘老就說:“1994年,經過多年的苦苦掙紮,美國經濟終於走出隧道盡頭,進入了全麵複蘇。”

總結一下,餘老的意思就是,美國的經濟在1990年到2000年間強勁增長,但是真正的增長,事實上開始於1994年,到2000年結束。

1992年老布什下台,美國經濟複蘇;2001年小布什上台,美國經濟開始下滑。換句話來說,搞爛國家經濟,布什家是好樣的;搞好國家經濟,布什家就黔驢技窮了。

也就是說,美國經濟好,全是人家克林頓的功勞。

克林頓搞了什麼項目,把美國經濟搞上去的?

城市拆遷?還是來料加工?或者是舊城改造?

都不是。克林頓選擇的是“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換言之,就是現在大家已經熟知的IT經濟(又叫網絡經濟或者新經濟),當時還有個新鮮名字,叫作“知識經濟”。

在美國發達的創業板市場和風險投資體係的支持下,美國國內全麵推進所謂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

注意,在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創業板市場都不成功,甚至是在某些國家,創業板被很多人認為就是“騙子雲集的市場”:股票投資者是騙子,項目推出人是騙子,上市企業是騙子,股評人是騙子,財務報表是騙子,預期收益是騙子……

相形之下,日本國引領世界新技術革命潮流、占領全球技術製高點的突出代表就是機器人項目,而且日本的機器人研究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並且全麵趕超美國同行。這點,在80年代已經成為事實,這也是美國決心狙擊日本經濟的原因之一。而且,美國人成功了,美國人的“知識經濟”變成了耀眼的新星,萬人矚目。而日本人的“機器人經濟”,直到今天,仍然處在全球經濟地圖的角落位置,少人搭理。

作為狙擊日本經濟成功的意外收獲,大批廉價的日元資本滾滾流入國際市場。在直接支持了美國的房市、車市之外,當然不會忘記流入當時紅紅火火的美國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和風險投資領域,為美國當時更加紅紅火火的信息技術研發和推廣提供豐裕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