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美國,雖然互聯網泡沫破裂,但是那虧的是別人的錢。而且,在整個90年代,美國已經成功將產業升級,進入了網絡經濟時代,進而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建立了強大的金融控製網絡。其在網絡經濟、金融領域的領跑,大大提高了美國的經濟競爭力。美國人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方麵,將80年代一度逼近,甚至領先美國的日本和歐洲遠遠拋在身後。
而歐洲人、日本人對於美國人節節緊逼的應對,軟弱得讓人同情。
歐洲人除了時不時對微軟提出巨額反壟斷罰單,小小地泄個憤以外,對於美國左右、支配歐洲IT市場,乃至金融市場的現狀,根本無能為力。
而日本人更可笑、更慘。
2010年世博會,日本館中顯眼的位置,出現了兩名機器人,一個會說中文,會打太極拳,另一個會說日語,會相撲。日本人的心思很明確,要借這兩個かわいい(卡哇伊)的機器人打開中國市場。
然而,結局隻能讓日本心裏流血,在勞動力充裕的中國,那個かわいい的機器人,當個“西洋景”(或者我們該說 “東洋景”?)看看還可以,應用方麵根本沒有市場。
所以,日本人是白費心機。中國這麼多廉價勞動力,怎麼會大規模使用日本的機器人?
淪落到這個地步,就是國家戰略全麵戰敗的後果——日本人,又一次當了冤大頭!
它當慣了冤大頭,自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就是如此。
我們將視野向前撥動八十年,回到20世紀30年代前後,日本在美國的大棋盤裏麵,便是利用來壓製蘇聯和英法在遠東的勢力的棋子,恰如一根筋的凶漢,雖然凶惡,卻很好利用。
一個例子,就是紐約廢舊電梯拆下來,運到日本,變成了殺人的槍炮和子彈。關於這點,除了無數的曆史資料可以證明以外,我們還可以拉一位大人物來做證。這位大人物就是親身參與二戰的前美軍士兵、1981年電影《西安事變》中端納的扮演者、華籍美人(沒錯,不是美籍華人,是1963年周總理特批加入中國籍的第一批“華籍美人”)、連任六屆且現在仍然在任的全國政協委員沙博理(Sidney Shapiro)先生。可以作為證明的資料,就是沙老的自傳《一個美國人在中國》。
事實是: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政府對日本侵華一直采取支持和慫恿態度。對於這點,當代的史學家多以經濟利益來解釋。
但是,在我們看來,這不是單單用經濟利益就能說明的,而是美國政府有心選擇的戰略考量。在力有不逮的時候,美國選擇了扶植日本,以對抗蘇聯勢力在中國的擴張。
這一戰略利益的碰撞,在武漢會戰的空戰中,表現得最明顯。
作戰雙方的陣容非常耐人尋味。一方的主力是蘇聯援華航空誌願大隊的數百架戰機,因為在此前的淞滬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已經損失殆盡。作為另一方的日本空軍,雖然沒有美國人出戰,但是日本空軍的背後,處處是美國人的影子:日本人的飛機製造技術是美國人一手傳授的;飛機製造工廠是美國人一手扶植起來的;製造飛機的鋼鐵,是美國人賣給日本的;甚至連飛機所用的燃油,主要也是來自美國及其盟友荷蘭屬地東印度群島——換句話來說,沒有美國人的支持,日本壓根就沒有空軍,並且就算有了飛機,也隻能用驢拉著在地上跑,想飛上天,絕對沒門!
很清楚,沒有美國人的支持,鬼子根本無力發動戰爭,鬼子軍隊一天也打不下去。
我們之所以敢這麼說,是有證據的:1941年之前,日本每年進口石油180萬噸,幾乎全部來自荷蘭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群島。隨著荷蘭淪陷於希特勒之手,美國接手控製了這個地區,也就卡住了日本的油管,而且,美國人也真的關上了油管——1941年7月26日,羅斯福總統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全部存款,日本人從此無法從美國買入石油;隨後,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荷蘭殖民官員仿效了美國的舉動(不是仿效,而是按照領導指令辦事),從此,日本油管徹底關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