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的奶酪(2 / 2)

然而,坦賈總統打定主意不去理睬法國人的感受,他是尼日爾民選總統,按照國際社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民主”原則,他隻須對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負責,沒有向法國人負責的義務。在內心中,他自信同中國人的生意,是這個國家所能獲得的最好的選擇。

因為,作為回報,從中國人那裏,他為本國爭取到了曆史上首座煉油廠a,煉油項目相關的50億美元投資,造價7億美元的水力發電大壩,以及數億美元的援助——當時尼日爾年出口額總計不到10億美元。

a  2011年11月28日,在尼日爾津德爾煉廠,中國石油隆重舉行阿加德姆油田一體化項目竣工暨津德爾煉廠投產慶典,這標誌著尼日爾從此步入了石油、成品油生產國的行列,尼日爾實現成品油自給自足,並擁有了本國上中下遊一體化、較完整的石油工業體係。

坦賈總統的舉動,打破了法國國有控股核集團阿海琺在鈾礦上長達40年的壟斷。很快,惱怒的法國人變得更加惱怒,因為他們發現,這不是他們厄運的全部,坦賈總統告訴他們,尼日爾為了獲得新的合同,法國人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

更重要的是,此後坦賈總統的國家有了“造血”能力,他們可以自己煉油,不必再低價賣原油給法國人,再高價向法國人購買汽油了;他們可以自己發電,灌溉,可以自己種糧食養活自己,而不必高價從法國人那裏買。

而且,這隻是一個開始,獨立養活自己的尼日爾,將會變成西非和北非一切國家的樣板,大夥兒爭著向它學習,其後果即是法國人不能繼續玩下去的遊戲——維持這些國家的落後狀態,低價購買其資源,繼而高價向其賣出工業品。如果我們翻閱史籍,就會發現,這種做法在二戰後非常流 行,施加者為老牌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受害者則是政治獨立後的前殖民地國家。這種做法,有個學名,就叫作“新殖民主義”。

法國人很生氣,他們開動造謠機器,拚命宣傳中國人在非洲玩“新殖民主義”——現在你知道什麼叫作“賊喊捉賊”了吧?

接著,2007年,法國人拋棄了希拉克“聯華抗美”的路線,選了“小拿破侖”薩科齊上台。薩科齊向反政府的圖阿雷格(Tuareg)叛軍和尼日爾軍隊中的異議分子伸出了援手——法國人在這裏的百年經營不是蓋的,很快,他們的努力就結出了豐碩的果子。

2010年2月,尼日爾政變,坦賈總統被俘。政變上台的新政府放出狠話,推翻同中國簽訂的協議。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這“狠話”沒有成為現實。

造謠機器繼續工作,直到它得意揚揚地宣布“蘇丹將會和平解體”。換言之,中國努力經營的大油桶、原油進口基地破了,法國人及其一起造謠的戰友們,如英、德、美的石油公司,現在都有機會進去分一杯羹了。

法國人丟掉的,在另外一個地方找補回來了,這就是“狠話”沒有變成現實的背景。

站在更高的層麵上來看,中國投資西非、北非國家,自己獲得資源的同時,幫助這些國家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卻無意中動了法國人的奶酪——這是尼日爾政變的背景,更是政變後尼日爾當局一度對中國變臉的背景,也是法國對華政策改變的背景,是薩科齊上台的背景,更是整個歐元區“聯華製美”政策發生巨大調整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