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一場悲喜大劇就此上演。
1999年的時候,金價跌到300美元/盎司,甚至在1999年7月20日,一度跌到252.8美元/盎司——這已經低於成本價了。不過,僅僅相隔數年,情況就完全反轉了:2005年9月,金價還在450美元/盎司,半年後就衝上了725美元/盎司(2006年5月)。現在我們知道,這個數字一點也不高,但是在當時,卻讓孤陋寡聞的瓜子目瞪口呆。
而石油的價格,也從21世紀初的低點開始上揚,到2006年8月7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達到每桶79.85美元。1999年,就在瓜子一塊錢買六斤黃瓜的時候,油價還在20美元以下。過得相當不逍遙的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曾經四處嚷嚷要減產石油。當時,野心勃勃的OPEC所期待的,竟然是將油價推到18~20美元/桶——今天看來,真是讓人驚掉下巴。然而,每桶79.85美元的價格遠遠不是這一輪油價暴漲的盡頭,在未來不到兩年的時間裏,這個數字還要再翻一番。
除去黃金和石油這兩個受到資金喜愛和熱捧的領域之外,同一時間,有色金屬價格也在暴漲。
以銅價為例,2005年年底,倫敦LME銅期貨價格尚在4400美元/噸左右,然而,進入2006年4月之後,銅價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般飛速上揚,至5月11日,達到8800美元/噸的(當日的)曆史最高位。實際上,對於這一輪牛市行情,《上海證券報》當日刊載的一篇文章如此描述:
本輪牛市行情從啟動初期的銅價格1800美元/噸,到2006年5月11日最高價8800美元/噸,累計上揚300%多。同時,銅價上漲速度幾近“瘋狂”:國際銅價從4000美元漲至5000美元用了大約四個月時間,從5000美元漲至6000美元為一個月的時間,從6000美元漲至7000美元用了半個月,而7000美元至8000美元的漲速僅有10天。
在表示我們心中的驚訝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到該報記者提供給我們的另外一個信息:“(此前,)LME曆史上銅價超過3000美元/噸的行情不過五次,最高價是1989年1月的3304美元。”
而房地產,自然是投資者和投機者不能放棄的目標。實際上,全球的房地產價格,從莫斯科到巴黎、倫敦,從上海到香港、澳門,從紐約到洛杉磯,都在暴漲。甚至,連當年受到樓市泡沫重創的日本東京,房地產也走出低穀,開始上漲。
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全球的貴金屬(黃金、白銀、白金)、石油、有色金屬(以銅為代表)、鐵礦石,幾乎所有國家的股市,幾乎我們知道的所有的其他原材料、礦產資源價格……都在全麵暴漲。
然而,小布什盼望的全球大通脹才剛剛露出苗頭——時間還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