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虛構與現實 誰給機器人命名(1 / 1)

大多數人提起機器人這個概念時,第一個聯想肯定是一個未來場景,緊接著第二個聯想便很可能是一個人類的仆從。在大多數時候,在大多數人眼裏,機器人這個概念就給人這麼一個似是而非的印象。雖然我們已經生活在科技時代,但很多時候,在公眾的腦海裏,科學總是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比如千年蟲,比如基因工程,比如我們本期的話題——機器人。

於是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對此情形常常感到痛心疾首。從專業人士的眼光來看,任何一個事實的麵貌都清晰可辨,尤其是對於那些並不站在本學科前沿,而又從事著此項工作的人來說,一切都像教科書裏提到的那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愛因斯坦、霍金一樣,麵對一種更寬闊更無限的前景感到困惑與茫然的人,在我們身邊幾乎是不存在的。對特別唯物或者說特別拜物的某些科學工作者來說,愛因斯坦們的不可知論是不可理喻的。

在我們目前的社會生活中,機器人正處在人類希望它們所處的位置上,去完成對越來越聰明的人類來說那些覺得單調、危險、費力、容易使人疲憊的工作。20世紀初期,自動化的生產線剛剛出現時,科學家和技術崇拜者還在為此熱烈歡呼的時候,那種集約化的、被流程與機械強製的工作方式,就已經引起了藝術家從另一種視角發出的特別關注。

我們都應該記得,對這一現象最先從人文立場進行反思的,是還處於默片時期的電影,是喜劇大師卓別林。在那個時代傳留下來的黑白影像中,電影鏡頭裏,最初的機械手與人一樣在應和著大機器時代的節奏律動。那種律動最後給我們一種很恐懼的感覺。人文主義者給出了一個詞,叫作異化,即人的機器化。卓別林的電影至少告訴我們,人的機器化是件相當可怕的事情。

當然,這種恐懼隻是為一兩部喜劇電影提供了素材。因為科學的根本是要使人類獲得最大限度的解放,於是,在人機器化的同時,機器也越來越具有人類某一方麵的功能化特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機器人。而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在數字化時代來臨以後,機器人的出現就是一種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