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時代一個半世紀的人類認識基因的曆史(3 / 3)

基因歧視在現今世界,已經是經常出現的一個詞。至少在很多社會學家與負責任的科學家那裏,這已經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詞了、一種深深的憂慮了。按照人類保護弱勢群體的法理原則,人們害怕有基因缺陷的少數人受到健康的多數派的歧視。但在這個故事中,被歧視的原因不是因為基因缺陷,故事中少數人被多數人歧視,是因為少數人通過生物工程技術而更加優秀。

這個故事出奇之處,是處於強勢的、經過優選的一個少數群體被占有絕對多數的在生理與智力上處於劣勢的群體所歧視。這些人的優秀是人工製造出來的,是生物工程的一項對於人的有限生命來說,幾乎挖掘出了全部時間潛力的一項創舉,使少數被精選的人有兩個大腦可供支配,所以無須睡 。這群無須睡眠的成長期中的少年人,因為其超常的精力,以及用這種精力獲得的更多知識而使整個社會感到了一種帶著嫉妒色彩的惶恐,並激起了公眾對他們的仇恨。這種以數量取勝的群體戰勝以思想取勝的少數人的例子,在人類曆史中,作為慘痛的人性弱點與製度缺陷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所以,一個科幻故事,便有了當代世界文學主流中所普遍具有的那種寓言特性。而當一些不成熟的作家來寫這個題材,可能用極煽情的方法,寫一個有基因缺陷的人受到基因健全者的歧視,就像今天很多寫對於殘疾人濫施同情的三流作品一樣。

所以,這種警醒的聲音便顯得特別引人注目。

這些科幻創新的變化題材的發展、眼光的獨特,都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敏感。但是,很遺憾,大多數從事科幻文學創作的人並沒有這種敏感。甚而至於,正像我們一些敏銳的讀者所指出的那樣,一些作者還在從日本那種文化品位極低叫作卡通的紙上肥皂劇情中尋找靈感。有天早晨,我來到辦公室,做我每天的功課,拆閱讀者的來信,其中有一位叫張贏的讀者寫來的一封信。他先抄了某篇科幻裏的一段話:“花開花落,再燦爛的星光也會消失。這個地球、太陽和銀河係,就連這個宇宙也有消失的時候。人的一生與這些相比,簡直是刹那的事。喜歡與悲傷,愛誰與恨誰,笑與眼淚,戰鬥和受傷,而最後都要歸入死的長眠。”然後,他指出,這段話一字不改的出自車田正美的《聖鬥士星矢》。而且,這位叫張贏的讀者朋友進一步指出:“而在同一篇文章中對於顛茄的描述又和齋藤千穗的《十三月的顛茄》是何等相像呀!”我相信,在我們的科幻創作中,這是極個別的現象。但我們作品思想的蒼白,以及對於新科技提供的題材中潛伏無數可能性的探索能力的貧弱卻是製約中國科幻發展的根本原因。

談到這裏,關於專輯中發表的《輕舞飛揚》與《進化》我覺得已經沒有太多話要說了。根本原因是,基因技術與生物工程進展到今天,已經開始與我們每個人發生深淺不同的關係。而且,會比今天的信息技術在更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這是政治家、倫理學家甚至法學界都在深刻關注的問題,而中國科幻作家還將其視為一個淺表性的言情空間——和當下網絡題材一樣——最多加上一點點異化感,這至少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

我曾經說過,我不害怕大家缺少技巧,而是害怕我們沒有思想與敏感。

一天上午,我從北京飛回成都,在機場書店買了兩本書。一本是湯因比的《曆史研究》,一本是《劍橋插圖考古史》。兩本書都很沉重,於是又買了一本財經類雜誌。封麵文章《新新經濟》,就已經把基因工程帶來的變化當成一種現實問題進入深入討論了。但在中國的科幻裏,卻沒有人來思考這些問題。所以,我合上這本雜誌,望著機翼下的茫茫雲海,突然為我們的想象能力與思想能力感到擔驚受怕。在這裏,我要對這本財經雜誌說聲對不起,在封麵文章中,他們援引了一位名叫奧利佛的作者開出的一份清單。這份清單告訴我們,基因工程現在準備做些什麼和將來能做什麼。他們開出這份清單,是指出新的經濟形態將會怎樣出現,我再次轉抄這份清單,是為了讓我們的科幻作者與讀者知道,基因題材還有多少種可能性。如果說,基因圖被描述出來以後,基因的數量遠遠低於了人類的估計,但是,我相信,基因題材的相比而言,卻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下麵,就像完成一部電影的長長的字幕一樣,讓我們看看這些題材庫目錄:

在實驗室裏創造生命

改變新生兒基因的性質

醫藥基因工程——根據每個人的基因性質“對症製藥”

把抵禦特定疾病的基因編碼到遺傳基因裏

製訂對抗癌症、心髒病、艾滋病,以及流行病等病症的基因療法

修複腦細胞(例如由老年癡呆症造成的腦神經死亡)與中樞神經

製造能抵抗感染或發育缺陷的蛋白質

大規模生產各種抗體用來對付癌症

發展能複製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在內的技術

抗老化和控製肥胖

培育能夠移植於人類身體內的動物器官

培植廉價的用於免疫的基因轉置蔬菜幫助貧困人口改善健康狀況

培植能在幾年內而不是幾十年內長成的樹木,滿足木材需求

建造用於生產工業塑料的生態工廠取代整個石油化工產業

以昆蟲類和動物活動來生產最結實的纖維和最堅硬的合成器

製造比當今最快的速度快幾千倍的生物蛋白質計算機

用於醫療監護係統的生物電子鼻、舌、耳、手的製造

生物合成皮膚、血液、骨骼,以及人類主要細胞的合成

在受到損壞時有自修複能力的新型包裝及造型材料

具有人類肌肉的伸縮功能的生物合成材料,用來取代體力勞動

自動吸收和清潔汙跡的材料

可以根據環境自動變形的合成材料,廣泛用於工業、消費、醫療保健

無汙染和幾乎免費的生物能源的使用

用來獲取和保存太陽能的生物塗料

在人體內巡回視察尋找並糾正老化細胞的“智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