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於斯19(1 / 3)

人與自然

“君子”蝠

在南美洲的叢林中,有一種蝙蝠叫吸血蝠,專靠吸家畜和鳥類身上的鮮血來維持生命。

吸血蝠以山洞、古堡、廢墟為居所,白天潛伏在洞中,等到午夜離開棲息地去尋找睡夢中的諸如牛和馬等獵物。一旦發現獵物,吸血蝠在獵物附近降落,快速衝上去,用它的門牙切掉獵物一塊無毛的皮膚,然後用槽狀的舌頭舔食血液,耐心地享受美餐。它們有時也吸食人血。

吸血蝠因這種飲食習慣使它“臭名昭著”。世界上有許多關於吸血鬼的傳說,就是以吸血蝠為素材的。當開拓新世界的殖民者把吸血蝠的傳說帶回歐洲後,吸血蝠更是與久遠的吸血鬼傳說合二為一。在美洲,人們認為它們都是無惡不作的巫婆,在夜裏脫了皮,變成一個火球,躲在僻靜的角落裏,一有機會就飛到人和動物身上來吸血。撇開迷信不談,吸血蝙蝠如此大量吸血,妨礙家畜生長,傳播狂犬病和其他疾病,確實令人討厭。

如此令人厭惡的動物,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君子”蝠。研究人員發現,吸血蝠成群地居住山穀洞穴的頂壁,過著引人注目的群居生活,分享著相互陪伴的歡樂。它們比較愛幹淨、整潔,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認真地梳理打扮,經常用利爪把身體上纖細柔軟的毛梳理整齊。當排泄的時候,它們會小心翼翼地把身子離開洞壁,以免弄髒自己。

一隻體重40克的吸血蝠往往要吸食超過20克的血液,因為血液並不是什麼營養豐富的食物,其中超過九成的是水分,如果超過三天不進食就會餓死。對於吸血蝠來說,吸血不是個輕鬆的工作,每天要吸到足夠的血並非易事,同類的激烈競爭再加上動物們都有自己的有效防範措施,使得吸血蝠們吸血越來越難,很多吸血蝠們往往忙碌多天都一無所獲,死亡的陰影時刻在它們頭上籠罩。為了避免餓死,吸血蝠們演化出了團結的社群關係。美國蝙蝠學家傑拉德·威爾金森發現,吸血蝠並不冷酷無情,它對同類還是很有愛的。在吸血蝠的群體裏,如果一隻吸血蝠肚子空空,可以向另一隻乞食,吃飽了的吸血蝠會把血吐給饑餓的同伴吃。首先獲益的是幼小的蝙蝠,然後是有血緣關係的成年蝙蝠,最後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成年蝙蝠。

更令研究人員敬佩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成年蝙蝠想要乞食,並不是其它吸血蝠都會給。隻有那些平時曾經幫助過別的吸血蝠,當它們需要血時,其它吸血蝠才願意搭救它。而那些因為“饑渴”死掉的吸血蝠,都是平時不願幫助別人的自私者。

它們的這一種互助原則,千百年來從未發生過任何變化,一直持續至今,這也是這麼多年這麼多人想消滅它們而至今無法消滅的原因。科學家認為,“禮尚往來”的“信用”觀念是道德感的起源,當危機來臨,一個人能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取決於他平時對待別人的態度和做法。吸血蝠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麝因香重身先死

昨晚偶讀憨山德清的一首禪詩,感慨頗深。

這首禪詩是這樣寫的: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哪得免無常。意思是說,麝因為身上有價值連城的麝香而為獵人所追殺,春蠶因為結絲才早早死亡。世界充滿迷惑,每個生命都要受到無常的困擾。

對於這首禪詩,人們可以有很多解讀。詩後的賞析是這樣的,說大千世界缺陷多,尤其無常最可怕。生命不過幾十年寒暑,百齡已是高壽,任誰有通天的本領學問,隻要大限一到,也一樣不能免除無常。若想要擺脫苦海,唯一的出路則是讓自己的心靈不斷升華。

這種解讀當然也不錯,但是,這種解讀是單向的,它隻針對“被貪求”者的一個方麵,那麼,“被貪求”者的其他方麵呢,還有貪求者一方呢?“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典故也許可以分析得全麵一點。此典故出自《春秋左傳·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之。又求其寶劍。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意思是說:當初,虞叔有塊寶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沒有給他,然後,虞叔為此而感到後悔,說:“周這個地方有句諺語說,一個人本來沒有罪,卻因為擁有寶玉而獲罪”。於是就把寶玉獻給了虞公。可是,虞公又來索要虞叔的寶劍,虞叔說:“這實在是貪得無厭。如此貪得無厭,將會給我帶來殺身之禍。”於是就發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個地方去了。

在這段故事中,虞叔因為擔心貪圖財寶招來禍患,所以,把寶玉獻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寶玉仍不知滿足,最終因為貪得無厭而被打敗。我們可以看到,《左傳》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貪圖財寶,可以免禍,但是,絕對不是說毫無原則地把自己的所有財寶都送給別人;別人如果貪圖財寶,也許一開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滿足,也就必然招來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