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說,他小時差點被“切莫”殺死。有一年在一個叫阿喀宗的冬季牧場,當時他正在放羊,忽然看到一個身上長毛、直立的龐然大物遠遠地向他走來,他嚇壞了,立即找了個狹窄的石洞躲了起來,“切莫”圍著他躲藏的地方轉了很長時間,因為進不了他躲藏的地方,先是急得“噢噢”叫喚,後來就沮喪地走了。
年紀大些的赤丹說,“切莫”殺人,也喜歡吃肉,但卻不吃人肉。他指著山腳正東方向說,1984年,我們村裏,就是“蝦給村”,有個43歲的女人放牧時被殺,女人頭皮被撕下,兩肋被打爛,過了好長時間村裏人才發現,但被殺女人身上沒有嘴撕咬的痕跡。村裏人發現後,帶著獵槍沿著地上的血跡追捕“切莫”,追了很遠,但沒有追上。
赤丹還描述“切莫”的形象說,“切莫”的嘴有點尖,會發出噓噓聲。臉長有毛,但毛不多。耳朵很像人,能直立行走,大的二米多高。腿上毛比較長,身上毛較短,毛棕灰色,“切莫”都沒有尾巴。他的力氣很大,用上肢就可把牛羊撕開。“切莫”都是一家家地活動,每個家庭大概有五六個成員。
赤丹還用手在地上畫出了野人的足印和手印形狀。登山隊隨隊記者看他在地上描畫的手爪形狀很像大猩猩,但登山隊有人否定了這個猜想,因為這一帶從沒有猩猩活動的說法。
據中韓聯合登山隊隨隊記者披露,近年關於“切莫”活動最轟動的事,發生在1994年8月間。在登山隊大本營東麵的山坡下,有個名叫“良布”的村莊。那是8月的一個深夜,良布村牧民的羊圈突然遭到“切莫”的襲擊。
羊群的慘叫聲驚醒了牧民,5個青壯牧民立即騎上馬,帶著網,向山上追去。途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母“切莫”領著四個“小切莫”正向山上逃去。赤丹說,不知為什麼“切莫”特別怕馬。那5個騎手很順利地用網把這一大四小5個“切莫”全都困住,然後通通殺死了。
後來呢?我問道。
“5個牧民把殺死的“切莫”都丟棄在山上了。後來聽說山外來了個人,用車把它們拉走了,但不知道拉到哪去幹什麼用了。”
大本營中有人懷疑是棕熊。但赤丹很肯定地說,“切莫”不是棕熊,因為他發現過野人的洞穴,裏麵有用來做墊子的羊皮,這羊皮顯然是“切莫”殺死了羊後自己剝下的。他還指著大本營正東方向的對麵山坡說,他在那邊就發現過“切莫”的洞穴,裏麵還有獵物的骨頭。
故事聽到興頭,記者問尼瑪和赤丹:“你能帶我們去找野人嗎?”
“如果有槍的話,我們肯定能幫你們找到野人。”
為什麼要帶槍呢?他們解釋說,“切莫”一般不會主動襲擊人,但麵對麵相遇,他會拚命的。
這時登山隊有人插話說,日本有個機構懸賞活捉野人,獎金50億日元,誰要抓到野人就“發”了。這天方夜譚把大家都逗樂了。
說笑歸說笑,記者倒是真打算抽空專程下山一趟,去浪布村采訪捕殺五個“切莫”的當事人。但風雲突變,後來就沒有機會了。
23日夜,冬季的第一場大雪突然向冷布岡日撲來。
24日,為防止被大雪困在冷布岡日山區,中韓聯合登山隊決定立即拆除帳篷撤出冷布岡日。同時派人上山,通知前進營地的中韓雙方隊員緊急下撤。據這名記者所寫,那天他也去了前進營地,在風雪彌漫的山途中,突然發現大約百米的地方,一頭巨大孤獨的黑犛牛正扭頭打量著他。在西藏曾多次聽說,野犛牛都是獨自行動的,而且力大無比的野犛牛能把越野車頂翻,要是與心懷敵意的野牛遭遇,就死路一條了。
與這龐然大物猛然遭遇,記者心中一驚。此時他已經走得很累了,環顧四周竟無一巨石可供周旋。眼下這牛對他的威脅要比“切莫”要現實多了,惹不起咱還躲不起嗎?於是他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他一邊走,一邊回頭打量,那牛竟一動不動地盯著他,直到看不見那牛時,記者忽然發現,自己竟出了一身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