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怪獸15(2 / 3)

那麼,揭示“野人之謎”有沒有希望呢?張金星說,過去學者們認為,任何一個動物群體要能夠繁衍生存,必須有一定的種群、數量,否則便必然要滅絕,而認為“野人”不存在的根據正在於此。因而時至今日,還沒有任何“野人”存在的實物證據,沒有抓到一個“野人”活體。但現有許多事實證明,數量稀少的動物仍可能生存下去。被譽為“活化石”的大熊貓,野外生存僅數百隻,而且相隔很遠,不可能相互繁衍、雜交。一個小的區域僅有那麼數十隻、甚至更少,不也一樣生存繁衍?所以,麵對神農架的千溝萬壑,一時難覓“野人”也就不足為怪了。

張金星說,目前我們已掌握了不少第一手的“野人”資料,證明我們聽尋找的未知奇異動物依然存在,隻是數量相對稀少。若不盡快發現,為它們的生存創造環境,保護它們,將會造成無法估量的巨大損失,使我們愧對後人。

張金星表示,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和經驗,要揭開“野人之謎”是大有希望的。他說,我國野考繼劉民壯、李建等為代表的第一代先驅者相繼離去後,中國野考事業並沒有完結,後繼者已逐漸走向成熟,並以更加積極科學的態度戰鬥在野考第一線。他說自己將向最終目標攀登。

岡底斯山中的“切莫”

丹還描述“切莫”的形象說,“切莫”的嘴有點尖,會發出噓噓聲。臉長有毛,但毛不多。耳朵很像人,能直立行走,大的二米多高。腿上毛比較長,身上毛較短,毛棕灰色,“切莫”都沒有尾巴。他的力氣很大,用上肢就可把牛羊撕開。“切莫”都是一家家地活動,每個家庭大概有五六個成員。

西藏的薩嘎到仲巴一帶,野人出沒盛傳已久。1996年9月,中韓聯合登山隊攀登的冷布岡日峰,恰好位於薩嘎與仲巴兩縣之間,這就給了新聞媒體的體育記者一個了解這一帶有關野人傳說的機會。

冷布岡日峰位於著名的岡底斯山脈中段,也是岡底斯山脈的最高峰,海拔7095米。1996年9月14日,記者和登山隊員一起到達冷布岡日,在海拔5266米的山腳下紮營完畢,營地旁的兩戶藏族牧民就來與登山隊員寒暄,藏族登山隊員紮西、拉巴則充當了翻譯。

聊天中記者得知,兩戶牧民的主人,一個叫尼瑪,21歲;一個叫赤丹旺加,38歲。由於大雪封山季節將至,他們本已準備把牛羊從高山牧場轉移到冬季牧場,看到登山隊員來了,他們便決定再多住幾天。

10月21日,中方總隊長李致新與拉巴去海拔5600米的前進營地,途中發現了一串奇怪的腳印。李致新“排除”了熊印的可能,並拍了照。藏語翻譯拉巴這時說,當地老鄉告訴他,這一帶野人活動頻繁。有個十幾歲的牧民男孩晚上在羊圈睡覺時遇到野人襲擊,耳根被扯爛,耳朵被拉扯到嘴巴的地方,現在還歪長在那裏。

一回到大本營,拉巴就興衝衝地向尼瑪和赤丹旺加描述見到的腳印。

“那就是‘切莫’了。這一帶野人每年都會出現一兩次。”

當地藏語的“切莫”,就是野人。

冬季逼近,冷布岡日地區已經很冷,晚上氣溫通常在零下20℃左右了。

10月22日,午夜剛過,帳篷外麵突然傳來群狗的狂吠,並且好像在追逐著什麼。隨隊記者被狗叫聲吵醒了,怎麼也無法入睡,便在那兒胡思亂想:是狼呢?還是野牛?是熊,還是野人?

第二天,牧民說,昨晚“切莫”經過了這裏。秋季是“切莫’活動最頻繁的季節,但帳篷多的地方“切莫”輕易不會靠近。

早餐時,野人成了大本營人員的熱門話題。中國登協秘書長於良璞鼓動說,就野人這個專題,好好采訪一下牧民如何?

10時,尼瑪、赤丹旺加被請來了。

眾人在大本營的帳篷前圍坐一圈,聽他倆講述冷布岡日一帶野人的故事。韓國人也被這個全世界都很感興趣的話題所吸引,也跑來聽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