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 3)

(14)溥儀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即清朝最後的皇帝宣統。莊士敦(1874-1938),英國人。曾任威海衛"英國租借地行政長官",一九一九年起,任溥儀的英文教師,以後即長期和溥儀保持密切關係。一九二四年春夏間,曾與金梁、康有為等密謀複辟;同年十一月溥儀被逐出宮後,他又與鄭孝胥等於十二月護送溥儀逃往日本使館,是個長期在我國從事陰謀活動的帝國主義分子。

(15)章士釗早年署名青桐,後改秋桐,自一九二五年七月創辦《甲寅》周刊時起,又改署孤桐(見《甲寅》周刊第一號《字說》)。陳西瀅在文章中常親昵地稱他為"孤桐先生"。

(16)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民眾為要求關稅自主和反對段祺瑞政府舉行示威遊行。群眾對於段祺瑞和平日依附他的一批政客如章士釗、朱深等人深為憤恨,遊行時曾到他們的住宅示威;事後,章士釗即寫了一篇《寒家再毀記》(按同年五月七日,因章士釗禁止學生紀念國恥,學生曾赴章宅質問,發生衝突,因此他稱這次為"再毀"),說他"家中所有。以中西書籍為第一項。......西籍為愚曆年續續購辦。哲學政計諸門差完。......最後一批。乃兩年前在柏林所得。甚稱富有。"又說當日群眾"一擁而入。遇物即毀。......自插架以至案陳。凡書之屬無完者。"(見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一號)接著,陳西瀅在《做學問的工具》一文裏又附和說:"孤桐先生在英國德國買的書是我親自看見的。他柏林寓中兩間屋,幾乎滿床滿架滿桌滿地,都是關於社會主義的德文書。我不知道這些書都在北京否。從《寒家再毀記》看來,好像他們夫婦兩位的藏書都散失了。這真是很可惜的。"

(17)劉百昭在章士釗任教育總長時期任教育部專門教育司司長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校長。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民眾因要求關稅自主示威遊行時,劉的住宅也受到衝擊,他便乘機吞沒存放家中的藝專公款八千元,捏詞呈報教育部說公款全數被劫,無法賠墊。

(18)火神廟在北京琉璃廠。舊時每年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廟會期間,設有很多臨時性的古玩玉器攤。

(19)"打落門牙"參看本卷第155頁注(17)。

(20)"交臂失之"語出《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21)陳西瀅在《做學問的工具》裏頌揚芮恩施說:"我想著要是那時美國公使萊恩施沒有竭力的提倡,組織什麼政治學會,辦什麼圖書館,那麼今年不要說有了兩個熱鬧的時務題目,就有了二十個熱鬧的時務題目,也就要借書也無從借起了。"

(22)美國退還的賠款指一九○一年《辛醜條約》規定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美國的部分。美帝國主義為了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在所謂"資助"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的幌子下,於一九○八年第一次將賠款中的一部分退還我國;一九二四年又決定將餘款全數退還。這裏所說用以擴充北京圖書館的經費,即在第二次退款之內。

(23)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清末與康有為同為戊戌維新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失敗後逃亡日本。一九○二年在東京創辦《新民叢報》,鼓吹君主立憲,反對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後,曆任北洋政府司法、財政總長,清華學校研究院教授。他用淺顯的文言著述,著有《飲冰室文集》。

(24)陳西瀅在《做學問的工具》裏說過這樣的話:"要學者去弄他們的學問,最重要的,第一,便是學者能有固定的收入,不至於鎮天的憂柴愁米;第二;便是供給他們比較完善的做學問的工具。......孤桐先生在他未下台以前,曾經發表了兩篇文章。他對於學者宜有固定收入是看得很清楚的,然而第二種要求他似乎沒看到。"參看本書《不是信》第六段。

(25)"四書"參看本卷第37頁注(6)。自南宋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合在一起,撰寫《四書章句集注》,才有了"四書"這個名稱。

(26)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河北南皮人,清末提倡"洋務運動"的大官僚之一。曾任四川學政、湖廣總督。"提倡風雅的封藩大臣",是陳西瀅在《做學問的工具》裏推崇他的話。《書目答問》,張之洞在四川學政任內所著,成於一八七五年(清光緒元年),一說為繆荃孫代筆。"’四書’,南宋以後之名",見該書經部第二。"束發小生",章士釗對青年學生常用的蔑稱。如他在一九二五年因禁止學生紀念"五七"國恥而遭到反對時,在給段祺瑞的辭呈裏說:"夫束發小生。千百成群。至以本管長官之進退。形諸條件。"束發,古代指男子成童的年齡。

(27)《漢書藝文誌》《漢書》,東漢班固撰。其中《藝文誌》是當時所存各種書籍名目的彙編,為我國最早的書目。《隋書經籍誌》,《隋書》,唐代魏征等撰。其中《經籍誌》性質和《漢書藝文誌》同。

(28)"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六經","五經"加上《樂經》。"七經","五經"加上《論語》、《孝經》。"六藝",這裏指"六經"。

(29)"《春秋》責備賢者"語出《新唐書·太宗本紀》:"《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這裏是求全責備的意思。

(30)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評論派主要成員之一。早年留學美國,當時任北京大學教授。他發表在《〈現代評論〉第一周年紀念增刊》上的《譯詩三首》,是英國詩人勃朗寧的《清晨的分別》、雪萊的《給--》、哈代的《月光裏》。

(31)徐誌摩參看本卷第179頁注(6)。他發表在《〈現代評論〉第一周年紀念增刊》上的"譯詩一首",是英國詩人羅賽蒂的《圖爾的約翰》。

(32)西林丁燮林(1893-1974),筆名西林,字巽甫,江蘇泰興人,物理學家、劇作家。早年留學英國,當時任北京大學教授。《壓迫》是他所作的一個獨幕劇。

(33)陶孟和(1888-1960)名履恭,字孟和,天津人,社會學家。當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現代評論》的經常撰稿人。他在該刊《第一周年紀念增刊》(一九二六年一月一日)上曾發表《現代教育界的特色》一文,題下自注:"這是要到二○二五年才可以發表--假使當時的狀況允許--的一部著作裏的幾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