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更可怕的,是我們風聞二○二五年一到,陶孟和教授要發表一部著作。內容如何,隻有百年後的我們的曾孫或玄孫們知道罷了,但幸而在《現代評論增刊》上提前發表了幾節,所以我們竟還能"管中窺豹"(18)似的,略見這一部新書的大概。那是講"現代教育界的特色"的,連教員的"兼課"之多也說在內。(19)他問:"我的議論太悲觀,太刻薄,太荒誕嗎?我深願受這個批評,假使事實可以證明。"這些批評我們且俟之百年之後,雖然那時也許無從知道事實;典籍呢,大概也隻有"笑吟吟的"佳作留傳。要是當真這樣,那大半是"英雄所見略同"的,後人總不至於以為刻薄罷。但我們也難於懸揣,不過就今論今,似乎頗有些"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20)之意了。人們不逢如此盛事者,蓋已將二千四百年雲。
總之,百年以內,將有陳源教授的許多書,百年以後,將有陶孟和教授的一部書出現。內容雖然不知道怎樣,但據目下所走漏的風聲看起來,大概總是諷刺"那班出鋒頭的人們",或"馳驅九城"的教授的。
我常常感歎,印度小乘教(21)的方法何等厲害:它立了地獄之說,借著和尚,尼姑,念佛老嫗的嘴來宣揚,恐嚇異端,使心誌不堅定者害怕。那訣竅是在說報應並非眼前,卻在將來百年之後,至少也須到銳氣脫盡之時。這時候你已經不能動彈了,隻好聽別人擺布,流下鬼淚,深悔生前之妄出鋒頭;而且這時候,這才認識閻羅大王的尊嚴和偉大。
這些信仰,也許是迷信罷,但神道設教,於"挽世道而正人心"的事,或者也還是不無裨益。況且,未能將壞人"投界豺虎"(22)於生前,當然也隻好口誅筆伐之於身後,孔子一車兩馬,倦遊各國以還,抽出鋼筆來作《春秋》,蓋亦此誌也。
但是,時代遷流了,到現在,我以為這些老玩意,也隻好騙騙極端老實人。連鬧這些玩意兒的人們自己尚且未必信,更何況所謂壞人們。得罪人要受報應,平平常常,並不見得怎樣奇特,有時說些宛轉的話,是姑且客氣客氣的,何嚐想借此免於下地獄。這是無法可想的,在我們不從容的人們的世界中,實在沒有那許多工夫來擺臭紳士的臭架子了,要做就做,與其說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待廿一世紀的剖撥戮屍,倒不如馬上就給他一個嘴巴。至於將來,自有後起的人們,決不是現在人即將來所謂古人的世界,如還是現在的世界,中國就會完。
一月十四日。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九日《國民新報副刊》。
(2)勗本華爾即叔本華。這裏說他"祖述釋迦牟尼",是因為他的思想曾部分地受了印度佛教哲學的影響。他死後,從他的書籍裏曾發現醫治梅毒的藥方,這裏說他"暗地裏吃一種醫治什麼病症的藥",即指此事。
(3)"區區僉事"魯迅在一九一二年八月被任命為教育部僉事。一九二五年,因支持女師大進步學生,於八月中被章士釗非法免職,為此他向平政院提出控告。當時有人借此攻擊他因為失去"區區僉事",所以反對章士釗,沒有"學者的態度"。"妄有主張",是章士釗在給平政院答辯書中誣蔑作者的話。
(4)安特來夫通譯安德烈夫(B.C.ZFNSST,1871-1919)俄國作家,十月革命後逃亡國外。"沒有花,沒有詩",出自他的小說《紅的笑》:"你知道地球已發狂了,已沒有花與歌在地球上了。"(據梅川譯文)
(5)《晨報副刊》《晨報》,是當時在政治上擁護北洋政府的政治團體研究係在北京出版的機關報;但它的副刊在進步力量的推動下,一個時期內是讚助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期刊之一。自一九二一年秋至一九二四年冬約三年間,由孫伏園編輯。魯迅經常為該刊寫稿。從一九二五年十月起,由現代評論派徐誌摩編輯。徐誌摩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三日《晨報副刊》發表一篇《"閑話"引出來的閑話》,盛讚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三卷第五十七期(一九二六年一月九日)談法朗士的《閑話》,是"一篇可羨慕的嫵媚的文章"。因而希望"上帝保佑他以後隻說閑話,不再管閑事!"文中曾講述了一件關於陳西瀅的"家事":"’阿哥’,他的妹妹一天對他求告,’你不要再作文章得罪人家了,好不好?回頭人家來燒我們的家,怎麼好?’’你趁早把自己的東西,’閑話先生回答說,’清點了開一個單子給我,省得出了事情以後你倒來向我阿哥報虛帳!’"
(6)"女嫲之嬋媛兮"等語,見屈原《離騷》。女嫲,一般以為是屈原對其姊的稱謂。《說文》:"楚人謂姊為嫲。"鯀,夏禹的父親,相傳他因治水無功,被舜殺於羽山。屈靈均,即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戰國時楚國詩人。
(7)"有根"這是徐誌摩吹捧陳西瀅的話,見他所作《"閑話"引出來的閑話》。參看本書《無花的薔薇》第七節。
(8)"關外戰事不日將發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奉係將領郭鬆齡秘密和馮玉祥國民軍聯合,反對張作霖;不久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幹涉下乒敗被殺。但駐守榆關的郭鬆齡部炮兵旅長魏益三於次年一月三日宣布與國民軍合作,改稱國民軍第四軍,繼續與張作霖對峙,戰爭處於一觸即發之勢。故報上說"關外戰事不日將發生"。"國軍一致擁段",一九二六年一月九日,段祺瑞在直奉等軍閥的壓力下被迫通電辭職。國民軍為了暫時維持現狀,曾表示挽留,故報上有"國軍一致擁段"之說。這兩則新聞標題,《京報》等均以頭號字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