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 / 3)

(4)理學亦稱道學,即宋代程顥、程頤、朱熹等人闡釋儒家學說而形成的唯心主義思想體係。當時那些理學家在服裝上也往往和一般人不同。如《程氏外書》記程頤的服裝說:"先生常服繭袍,高帽簷劣半寸,係絛。曰:此野人之服也。"

(5)帖括科舉考試文體之名。唐代考試製度,明經科以"帖經"試士。《文獻通考·選舉二》:"凡舉司課試之法:帖經者,以所習之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後考生因帖經難記,就總括經文編成歌訣,叫帖括。後世因稱科舉應試的文章為帖括;這裏是指清代的製義,即八股文。"且夫"、"然則",是這一類文字中的濫調。

(6)源增姓穀,山東文登人,北京大學法文係學生。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日《國民新報副刊》載有他翻譯的《帝國主義與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一文,這裏的引文即見於該文的譯後記中。

(7)《雙官誥》戲曲名。明代楊善之著有傳奇《雙官誥》。後來京劇中也有此劇,內容是:薛廣出外經商,訛傳已死,他的第二妾王春娥守節撫養兒子薛倚。後來薛廣做了高官回家,薛倚也及第還鄉,由此王春娥便得了雙重的官誥。

(8)《四傑村》京劇名。故事出自清代無名氏著《綠牡丹》。內容是:駱宏勳被曆城縣知縣賀世賴誣為強盜,在解往京城途中,又被四傑村惡霸朱氏兄弟將囚車奪去,欲加殺害,幸為幾個綠林好漢將他救出,並放火燒了四傑村。

(9)劉玄德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屬河北)人,三國時在西蜀稱帝。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以他作為主要人物之一。宋公明,長篇小說《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宋江,其原型是北宋末山東一帶農民起義的領袖。

(10)李景林字芳岑,河北棗強人,奉係軍閥,曾任直隸督軍。一九二五年冬,奉軍郭鬆齡倒戈與張作霖作戰,馮玉祥國民軍也乘機對李景林發動攻擊,占領天津。李逃匿租界,後於一九二六年一月到濟南收拾殘部,與張宗昌聯合,稱為直魯聯軍,準備反攻。他對某外交官的談話,就是這時發表的。

(11)"整頓學風"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段祺瑞政府內閣會議通過了章士釗草擬的"整頓學風令",並由執政府明令發表。參看本卷第120頁注(4)。

(12)順我者"通"這是作者對章士釗、陳西瀅等人的諷刺。參看本卷第5頁注(4)。

(13)"減膳"執政指段祺瑞。一九二五年五月,北京學生因章士釗禁止紀念"五七"國恥,於九日向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提出罷免章士釗的要求;章即采取以退為進的手段,於十一日向段祺瑞辭職,並在辭呈中向段獻媚說:"釗誠舉措失當。眾怒齊攖。一人之禍福安危。自不足計。萬一鈞座因而減膳。時局為之不寧。......釗有百身。亦何能贖。"

(14)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群眾為反對關稅會議要求關稅自主舉行遊行示威,提出"驅逐段祺瑞"、"打死朱深、章士釗"等口號,章士釗即潛逃天津。

(15)《甲寅》指《甲寅》周刊。參看本卷第113頁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