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檢驗是確的,那麼,"孤桐先生"大概也就染了《閑話》所謂"有些誌士"的通病,為"老婆子女"所累了,此後似乎應該另買幾本德文書,來講究"節育"。
五月二十四日。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六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一期。
(2)章士釗(行嚴)關於"二桃殺三士"的一段話,見他在一九二三年八月發表於上海《新聞報》的《評新文化運動》一文:"夫語以耳辨。徒資口談。文以目辨。更貴成誦。則其取音之繁簡連截。有其自然。不可強混。如園有桃。筆之於書。詞義俱完。今曰此於語未合也。必曰園裏有桃子樹。二桃殺三士。譜之於詩。節奏甚美。今曰此於白話無當也。必曰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是亦不可以已乎。"
(3)《晏子春秋》撰人不詳。內容是記載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平仲)的言行。這裏所引的一段,見該書卷二《諫》下。
(4)《梁父吟》亦作《梁甫吟》,樂府楚調曲名。此篇係樂府古辭(舊題諸葛亮作,不確),魯迅上文所引"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為詩中的最末兩句。"相國"一作"國相"。
(5)"每下愈況"語見《莊子·知北遊》。參看本卷第114頁注(5)。
(6)《"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一文,發表於一九二三年九月十四日的《晨報副刊》(署名雪之),其時編輯為孫伏園;一九二五年十月一日起才由徐誌摩(即文中說的"詩哲")編輯。關於"逼死別人,掐死自己"的話,參看本卷第236頁注(16)。
(7)"睚眥之怨"意即小小的仇恨。語見《史記·範睢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三卷第七十期(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發表《楊德群女士事件》一文,以答複女師大學生雷榆等五人為三一八慘案烈士楊德群辯誣的信,其中暗指魯迅說:"因為那’楊女士不大願意去’一句話,有些人在許多文章裏就說我的罪狀比執政府衛隊還大!比軍閥還凶!......不錯,我曾經有一次在生氣的時候揭穿過有些人的真麵目,可是,難道四五十個死者的冤可以不雪,睚眥之仇卻不可不報嗎?"
(8)"動機"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二卷第四十八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閑話》中說:"一件藝術品的產生,除了純粹的創作衝動,是不是常常還夾雜著別種動機?是不是應當夾雜著別種不純潔的動機?......年輕的人,他們觀看文藝美術是用十二分虔敬的眼光的,一定不願意承認創造者的動機是不純粹的吧。可是,看一看古今中外的各種文藝美術品,我們不能不說它們的產生的動機都是混雜的。" (9)一九二六年春夏之交,馮玉祥國民軍在直奉軍閥的聯合進攻下,準備放棄北京。段祺瑞趁機陰謀與奉係軍閥裏應外合,趕走馮軍。四月十日淩晨,駐守北京的國民軍包圍段宅和執政府,段聞訊後即逃往東交民巷。隨著段祺瑞的倒台,章士釗也逃到天津租界。
(10)章士釗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九號(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二日)上重新刊載他所作的《評新文化運動》一文,前麵加了一段按語,其中說:"北京報紙。屢以文中士與讀書人對舉。為不合情實。意謂二桃之士。乃言勇士。非讀書人。此等小節。寧關謀篇本旨。且不學曰學。其理彼乃蒙然。又可哂也。"
(11)農業也仍然可以救國的這是針對章士釗所謂農業救國論而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