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正式決裂,恩怨重重2(1 / 2)

左宗棠的目的果然達到了,朝廷勃然大怒。慈禧太後萬萬沒想到素稱老實厚道的曾國藩居然敢如此欺君罔上。於是降下嚴旨,切責曾國藩:據曾國藩奏:洪福瑱積薪自焚;茫無實據!似已逃出偽宮。李秀成供:曾經挾之出城,後始分散;其為逃出,已無疑義。湖熟防軍所報斬殺淨盡之說,全不可靠!著曾國藩查明。此外,究有逸出若幹?並將防範不力之員弁從重參辦!這道諭旨語氣空前嚴厲,不僅指責曾國藩以前的奏折“茫無實據”、“全不可靠”,而且要嚴懲曾國藩的部下,“將防範不力之員弁從重參辦”。不要說慈禧主政以來,對曾國藩一直是客客氣氣,就是對曾國藩不太感冒的鹹豐皇帝,也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重話。曾國藩的自尊心受到了空前打擊,聲譽也大大跌落。

從表麵上看,幼天王的生死,確實是關係到清王朝根本利益的重要問題,左宗棠忠心王事,不顧私情,第一時間將偵知到的情報上奏朝廷,大義凜然,光明正大。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就說:“左公不感私恩,專尚公議。”但問題是,左宗棠並非從不感私恩。當初他身陷樊案,潘祖蔭營救頗力,他就一直念念不忘,發達之後,每年都送以厚禮,僅僅冬天的“炭敬”一項,照例為一千兩。後來在陝甘總督任上,他弄到了一件極不尋常的古董,送給已經受到革職處分的潘祖蔭,以表安慰之意。這件古董的分量如何?隻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明:它名為“大盂鼎”,後來成為了中國曆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可見他如果想報私恩,也可以做得很漂亮。

如果論恩情,曾國藩對左宗棠並不亞於潘祖蔭。曾國藩在他進身之路上,一路扶植提攜。而左宗棠與曾國荃,更是多年情投意合,即使是在他有憾於曾國藩之時,和曾國荃關係也一直非常良好。他如此處理此事,實際上受更大打擊的是曾國荃,因為曾國荃才是直接責任人。因此這種做法無疑太令人費解了。

但是如果考量一下事件發生的時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推動左宗棠做出此事的,是糾結了他一生的“瑜亮情結”。

如前所述,左宗棠平生以諸葛自命。“每與友人書,自署老亮,以武侯自比。且曰今亮或勝古亮。”然而一個舞台上,隻能有一個主角。同一時代,怎可以有兩個諸葛?潘祖蔭對左宗棠的功名地位隻有幫助,從無妨礙。所以左宗棠對他的感謝,慷慨而充分。除了送過一隻大鼎外,他還在書信中這樣表達過感激之情:“(潘祖蔭、宗稷辰)皆與吾無一麵之緣,無一宗之交,留意正人,見義之勇,非尋常可及。”而對曾國藩,他從來沒有表達過感激之意,每提起曾氏,他心中總會湧起一股難言的怨氣。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曾國藩在舞台當中占據了本來應該屬於他的“主角”位置。曾國藩正是直接阻礙他成為“今亮”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