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正式決裂,恩怨重重3(2 / 2)

這年九月,清軍終於在江西擒獲幼天王,從事實上證明了左勝曾敗,曾國藩更陷於難言的尷尬。雙方徹底失和,自此而始,直到曾國藩去世,兩人之間再沒任何私下交往。正如薛福成雲:“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與曾文正公絕交以後,彼此不通書問。”四左宗棠如此對待曾國藩,可謂恩將仇報,實出乎常情常理之外。那麼,左宗棠是隻對曾國藩一人如此,還是對所有朋友都這樣呢?或者說,左宗棠的做法,是他的一貫性格使然,還是曾國藩有未被揭發出來的對不起他之處?考諸左宗棠的生平,我們很容易發現,他一生於朋友之道不屑用心講求,先後絕交的朋友不止曾國藩一人。

郭嵩燾是左宗棠的發小,也是曾國藩的金蘭之好。他曾經在皇帝麵前多次舉薦左宗棠,因此使左宗棠之名深入皇帝腦海。當左宗棠身陷樊案之中,他為營救左宗棠更是費盡苦心。潘祖蔭上書,實際上就是他運作的結果。從這個角度說,他可稱得上是左宗棠的最大恩人。

天京城破,太平軍殘部流入福建廣東。此時郭嵩燾正署理廣東巡撫。雖然早年關係極好,但是由於與曾國藩走得過近,在左宗棠看來,郭氏此時已經是“曾國藩的人”,讓左宗棠心生反感。加上郭嵩燾此時與總督不和,廣東官僚體係運轉不力。正如當初向曾國藩發動的突然襲擊一樣,左宗棠在郭嵩燾毫無心理準備之時,參奏郭氏“應變之略,非其所長”,把做官本領平平的郭嵩燾趕出了廣東。

如果僅止於此,左宗棠也可以解釋為這是為了天下大局,大義滅親。但問題是他事後又百般推托,不承認是自己將郭氏排擠出廣東。郭嵩燾氣憤已極,寫信給曾國藩說:“鄙人致憾左君,又非徒以其相傾也,乃在事前無端之陵藉,與事後無窮之推宕。”兩個發小因此恩斷義絕,郭嵩燾從此對左宗棠恨之入骨,在左宗棠去世後,郭嵩燾的挽詩中有這樣兩句:“攀援真有術,排斥亦多門!”縱觀一生,左宗棠在人際交往上是失敗的。他的高己卑人、剛直無飾、盛氣淩人,使他沒有多少朋友。在官場上他也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對下屬和同事都缺乏包容,這大大影響了他事業的局麵。

左宗棠做事“喜專斷,務淩人”,所以許多有識之士,對他都敬而遠之。曾氏幕府人才濟濟,左宗棠幕中卻人才不多,文人如吳觀禮、施補華輩,與左氏相處不久,都見機而作,托故而行。李雲麟本為左宗棠努力招致,也不歡而散。幕客嚴鹹甚至因為在左宗棠幕中不得誌而自盡。

左宗棠用人,喜歡使之盤旋自己腳下終生不得離去,所以往往並不實力為部下保舉,直到他自己可能要離開高就的時候,才會給部下請功。劉錦棠在他麾下屢立大功,卻始終是一個道員銜,多年不得升遷,氣得他一度想辭職回家不幹。綜其一生,左宗棠提攜起來的人很少。他的部下中,沒有一人後來擔任朝中一、二品的文官,在地方出任督撫的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