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2 / 2)

台灣的電腦家兼詩人範光陵先生,在美國獲得斯頓豪大學的企業管理碩士,獲得猶他州立大學的哲學博士,後來又專攻電腦,很早就寫出了一本‘電腦和你’的通俗讀物,暢銷於台灣和東南亞。他又在國際上奔走呼號,推動成立了電腦協會,舉辦電腦講座,召開電腦國際會議,到處發表關於電腦的演講。由於他在這方麵的貢獻,泰國國王親自向他頒發電腦成就獎,英國皇家學院也授予他國際傑出成就獎。就是這樣一個天才人物,剛畢業到美國時也是靠打工吃苦才熬下來的。

剛開始時,他在一家叫湯姆陳的餐館,做一份打雜的活。倒垃圾,刷廁所,洗盤碗,切洋蔥,剝凍雞皮等等,每天像個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餐館裏的人,大大小小全是他的上司,大廚,二廚,連資深雜工都是上司,誰都可以對他指手畫腳,動輒訓斥或隨意作弄。

他在兩年裏打過各種各樣的工,洗盤碗,收盤碗,做茶房端茶送水,賣咖啡,做小工,做收銀員,售貨員,他曾窮到口袋裏沒有一分錢,整天隻喝清水,咽麵包屑,但他仍然不停地思索著,摸索著,想找出一條路來。後來工夫不負有心人,他掙了錢,上大學,念研究生,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世界上的事,從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怕吃苦圖安逸,是成不了大事的。試想想,哪位傑出人物不是吃了人間許多的苦方才奮鬥出來的?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每天都早起,怕睡過頭,他給自己做了一個圓木的枕頭,枕這種枕頭睡覺,隻要稍微動一下,枕頭就滾開,頭就落在木床上,人就驚醒。司馬光把這個枕頭叫做警枕,意在警策自己,不可鬆懈懶惰。以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聞名於世的法國人聖西門,年輕時愛睡懶覺。為了克服這個壞習慣,他讓仆人每天早晨向他喊道:“起來吧,偉大事業在等待你。”聽見莊嚴的喊聲再想賴床也隻好起來了。18世紀法國哲學家布豐,25歲時定居巴黎。他也有晚起的惰性,想克服,終沒見效。後來他請了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仆人來監督自己。他和仆人講明,不管他晚上多遲才睡下,每天早上5點必須把他叫醒,叫不醒可以拖他起床,他要發脾氣,仆人可以動武,如果仆人沒有做到要受罰。這位仆人忠於職守,終於使布豐每日清晨即起,看書運動。

一個人要想做出成就,就必須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許多優秀的人即不缺乏情商又不缺乏智商,然而他們缺少的是吃苦的精神。這不是社會的責任,也不是環境的錯,而是在於自己的責任。在老年時遭受艱難困苦是不幸的,這個道理人們都知道。然而,在少年時未經曆艱苦也是不幸的,這個道理卻不是人人都能明白。

盧梭曾說:“誰要是遇到一點點痛苦就不能忍受的話,他注定要遭受更大的痛苦。”

享樂在先,或許令人羨慕,但這隻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樂下去。而吃苦在先,也同樣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苦下去。隻有趁年輕的時候多曆經點磨難,我們才能在年老時享受甜美的果實。

隻有艱苦奮鬥,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取得成功。一個人能成就多大的事業,在於他能付出多少努力,“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話是絕對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