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別動不動就生氣(3 / 3)

西漢末年,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起。

這時出身於外戚的王莽,便趁機奪取權力,終於在公元8年,自立為國王,改國號為“新”。

做了國王後的王莽,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頒發詔令,進行改製。王莽改製沒有能夠解決社會危機,又對一些少數民族發動戰爭,結果,勞民傷財,損失慘重,不僅加重了國內人民的負擔,而且破壞了自漢武帝以來中央與周邊民族的穩定關係。沉重的賦役,殘酷的刑法,反而使百姓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於是,終於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公元16年,王莽派更始將軍廉丹和太師王匡率軍企圖一舉消滅“赤眉”。結果被起義軍打得大敗。這時“綠林”軍慢慢地發展起來了,而且他們還打著要恢複漢朝的旗號,這在對新朝極度失望的農民心中,很有號召力。

公元22年正月,綠林軍各路大軍會合一起,大破官軍,並包圍了南陽。起義軍隊伍迅速擴大,發展到十多萬人。在此形勢下,劉玄被推舉為帝,改元更始。並派劉秀等人率部分兵力迅速攻下昆陽、定陵、郾縣等地,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勢,與赤眉軍在洛陽會師,西入長安,消滅王莽政權。

綠林軍使王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於是他急令司空王尋,司徒王邑前往洛陽,征發天下州郡軍隊進行討伐,五月,王邑王尋指揮四十二萬大軍從洛陽出發,猶如一塊巨大的烏雲,浩浩蕩蕩地向昆陽壓進。

而這時在昆陽的劉秀等人所帶領的人馬,不到一萬人,敵我對比懸殊太大,各位將領都畏懼起來,紛紛商量著棄城逃走。隻有劉秀一直在分析著局勢,他對他們說:“現在我軍正在圍攻宛城,倘若我們一走,昆陽城一破,我們就像散沙一樣,被敵人各個擊破,隻有死路一條,如今隻有集中所有的力量,拚死一戰,才能有死裏逃生的可能。”大家都感覺劉秀說得很對,於是就派王風、王常留守昆陽,劉秀去定陵和郾城調救兵。

劉秀剛走,昆陽城就被王莽軍裏三層外三層包圍了個結結實實。

當時王莽軍中有一個叫做嚴尤的人,對王邑王尋兩人說:“昆陽城雖然很小,但是城牆很堅固,一時半會攻不下,還不如轉移目標,去攻打現在還在攻打宛城的義軍主力,主力消除,昆陽城的軍隊自然會被消滅。”王邑感覺這樣簡直是對他的侮辱,於是說:“我領兵將近50萬,敵人不過一萬不到,如果連一個小小的城池都拿不下來,還不被人恥笑?”於是大造雲梯,命令攻城。殺聲震天,箭矢如雨點一般射上城頭,城中守軍連頭都抬不起來。

這時義軍王風看城破隻在旦夕之間,便來請降,王邑王尋拒絕接受。此時的他們,真可謂誌得意滿,但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正在悄無聲息的靠近。

六月初一,雷雨大作,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什麼。完成部署的劉秀增援部隊,拔營向昆陽城下進發,而劉秀親自率領一千多名騎兵作為先鋒,距王莽軍四五裏時列成陣勢,準備接戰。

王邑王尋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一看對方隻來一千來人,就隨便派出了幾千人迎敵,劉秀首當其衝,一下子連殺王邑軍數十人,大家看見劉秀這麼凶猛,於是一個個勇猛無比,把敵軍殺得大敗。

王邑王尋一看,自己幾千人,就這樣被殺得崩潰。拿對方沒有一點辦法,便撤退,可是,軍中這時被劉秀人馬殺得混亂,亂軍中,王尋被殺,王邑逃走。

這樣,四十多萬的大軍,群龍無首,就像敵軍的俎上魚肉,這時,劉秀又叫人放出宛城已經被義軍攻破的消息,本來就士氣低落的王莽軍,一聽到這消息,更加不振,再加上昆陽守軍突然也開門夾擊,殺聲震天動地,王莽軍全軍崩潰,逃的逃,死的死,這時天空突然暗了起來,電閃雷鳴,就在昆陽城外的一場暴雨中進行著一場殺戮。

這一戰,昆陽守軍不到一萬人加上劉秀後來的一千人對抗王莽軍46萬,大勝而告終。

其實對於有良好心態的人來說,出現一時的危機未必就是壞事,它恰恰給你提供了一個大顯身手的舞台。畢竟,危機同時也常常潛藏著某種轉機,而這種轉機,總是偏愛遇事冷靜的人。如果你缺少冷靜,遇到危機就顯露驚慌失措或悲觀失望情緒,那麼危機就會像疾病一樣,從你的表情、言行迅速傳染他人,其局麵就愈發不可收拾。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在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兵臨莫斯科城下時,仍照樣舉行節日慶典和閱兵典禮;漢高祖劉邦在鴻門宴中,生死存亡之間,仍能保持微笑。曆史上還有許多的英雄,他們的鎮靜和自尊保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其實,在人的生命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危機,如果我們不能時刻地保持冷靜,就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那麼人生也就很難再有晴天的來臨。

一個了不起的人,在很多方麵,其實都不如我們,但他們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冷靜的大腦,他們永遠會告訴自己,當下該做什麼,才能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