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很多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明君,他在國家管理上有一句至理名言:“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李世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認真聽取大臣們的不同建議,然後再製定一個圓滿的計劃。
李世民曾經問魏征:“人怎樣才能不被騙?”
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太宗聽了以後,認為十分有道理,就把這句話牢記在心中。
唐太宗與魏征,一個國王、一個大臣,在彼此合作的17年中,魏征提了幾百條意見,唐太宗大多都采納了。唐太宗在《貞觀政要求諫》中這樣評價魏征對自己的批評:“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衰;以人為鏡,可觀得失。”成為流傳至今的一句處世名言。
唐太宗的虛心納諫,使他提高了執政能力,很好地維護了其封建統治,才有了“貞觀之治”的局麵。曆史上,齊威王善於傾聽鄒忌的意見,以致於“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假若劉邦不聽蕭何的薦舉,韓信不得拜將,何以有漢家邦國?如果趙奢不聽許曆的建議,何以能在領兵救韓中挫敗秦軍夜襲的陰謀而大敗秦兵?
封建帝王將相尚且有許多人懂得“兼聽”的重要,我們更需要聽聽別人的見解,其實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我們才能改變自己的惡習,才能發現那些潛伏的危險,不要因為別人的地位卑微或者文化程度等不如自己便聽不進去。古語說得好:“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偶有一得。”高山自有高山的巍峨,細石自有其獨到的玲瓏,相得益彰,互補方能全美。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連不同的建議都聽不到了,恐怕我們的人生也到達了失敗的極點。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的:“一個人犯錯誤,不是因為他不懂什麼,而是因為他認為自己什麼都懂。”
當聽到別人在談論我們的缺點時,或別人向我們提建議時,不要急於辯護,讓我們放聰明點,更謙虛一點,我們可以大度地說:“如果讓他知道我其他的缺點,隻怕他還要批評得更厲害呢!”
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人們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見解也許是對的,也許是錯的,但無論怎樣,隻有用謙虛的態度聽取每一個建議,才能最佳地對待和處理每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