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同天氣,有陽光燦爛之日,也有風風雨雨之時。心願與現實常常會發生衝突。期望的,未必能夠獲得;能獲得的,卻未必是所期望的。然而這就是生活。生活本身不可能事事遂人所願,人生也不是理想的化身。雖然我們也辛勤耕耘,但總有一些東西我們一生都不可能得到。
於是,總是有很多人在不停地抱怨。工作的時候,抱怨沒得到滿意的待遇;失業的時候,抱怨老板不講情理;應聘的時候,抱怨好運不垂青自己。總之,人生灰暗,似乎怎麼努力都不過是死水一潭。
其實,生活中的波折不可避免,隻要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待,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次貸危機的陰霾最終演變成金融危機,在全球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金融風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感慨地說:“美國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是我此生所見到的最糟的一次。”其他專家則預測,金融風暴可能導致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的曆史重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場金融災難把許多人逼上了絕境。有人選擇在家靠救濟金度日,有人選擇結束生命,人們似乎都看不到希望的曙光。但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麵一樣,事情也有兩麵性。如果換個角度看待這場金融風暴,說不定那個幸運的絕處逢生的人就是你。
約翰·鄧普頓在小時候就經曆過一次金融危機,那就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經濟大蕭條讓許多農場倒閉,一些瀕臨倒閉的農場主為了盡量減少損失,用拍賣農場來清償抵押品。
鄧普頓的父親是一位精明的人,危機期間,他總是站在二樓窗前,觀看拍賣進度和拍賣現場狀況。他從不輕易出手,每次都是等到一些農場無人出價時,才會衝下樓去,以十分低廉的價格買下別人的農場。
數十年之後,他父親把這些資產出售給商業和住宅開發商,以當時所付出的微薄的資金,創造了如今巨額的財富。父親的成功給了鄧普頓極大的啟示,他學會了在無人出價的時候進場,並總結出一個偉大的投資原則——“極度悲觀原則”。在一個市場裏,如果隻有一個人出價,就可以用比較低廉的價格買到所需的商品,甚至商品價格低廉到像是撿來的。股市也一樣,股價的狂跌往往是因為無人願意出價,而不是意味著這隻股票一文不值。
憑著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自身的總結,約翰·鄧普頓成為“全球投資之父”、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和鄧普頓基金集團創始人。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
危險總能孕育機會,黎明前總是太黑。2008年的經濟處在一個較為複雜的時期,聯想控股總裁柳傳誌表示,經濟危機從長遠來看確實帶來投資機會,在經濟實體遭遇衝擊的情況下,會有很多出口企業難以堅持,但也會有很多企業找到更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