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追憶姚雪垠(2 / 3)

按照杆子上的規矩,如果票子的家中長期不能拿錢來贖,就要將票子殺死,叫做“撕票”。姚雪垠家裏很窮,沒錢贖票,也根本沒有派人帶禮物到杆子中“說票”。由於他同土匪建立了親密感情,不僅保全了他同他二哥的性命,而且避免了被收到票房中過地獄般的生活。到了1925年初春,李水沫的杆子被軍隊和紅槍會聯合起來圍攻、追擊,被打散消滅了。他義父的那股土匪雖然也被打死了一兩個,但基本上突圍成功,逃到一個官僚地主的寨子邊潛伏起來,受到了官僚地主家人的保護。姚雪垠的義父派一個妥當人將他送回鄧縣,交給他的父母。

姚雪垠在土匪中大約生活了一百天,親眼看著一支土匪如何由小到大,又如何被消滅,這是一部社會生活的奇書、大書,包含的問題複雜,學問很深。這一段奇特生活,除了使他後來寫出了被認為“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傑作”《長夜》之外,對他寫《李自成》也有很大幫助。

姚雪垠經過這一段生活回到家中後,短期失學了。這年暑假後,他到了湖北襄樊城,進入教會辦的鴻文書院(初中性質)重讀二年級。不到一學期,北伐大革命已經在南方發動,波及到河南,震動了湖北和河南。這時,他的大哥已死,二哥從家中逃出,不知下落,他成了家裏的獨苗。他父母擔心他被革命洪流卷走,把他叫回家,不許他再離開,他又失學了。但不到一年,樊鍾秀率領建國軍進駐南陽,他跑去當了兵。後來,樊鍾秀被打著“舍川救吳”旗號、由川東來到南陽境內的直係於學忠部隊打敗,他又回到家,長期失學。

1929年春天,姚雪垠得到父母的同意,盲目地去開封尋找上學的機會。到了秋天,在一位同鄉同學的幫助下,又憑著他的才華,他果然考上了河南大學。

河南預科等於高中,規定了學完三年畢業,畢業考試及格可以直接升入本科。可惜,他在河大預科隻讀了兩年,由於認識了一些進步同學,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他積極地參加了學生運動。1930年暑假被國民黨的開封警備司令部逮捕。被釋放後,繼續回校讀書。到1931年暑假,被學校以“言行荒謬,思想錯誤”的罪名掛牌開除。聽說國民黨又要逮捕他,他在被學校開除的當天借到十幾塊現洋,立即離開開封,逃到北平,從此以後不再上學。

姚雪垠在河大預科的兩年內,他利用課餘時間,除閱讀新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著作外,還閱讀了許多普及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讀物和史學方麵的許多著作。而這些書籍一般人都不讀。例如:《古史辨》四大冊,前三冊他都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第四冊挑著看了一部分。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和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他都仔細讀了。前一書對他一生都有幫助。後一書,他在封麵上工工整整地寫著:我所心愛的一本書。另外,他還讀由老一代考古學家李濟生支持發掘,由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的《殷墟發掘報告》兩三冊。

文學方麵,在開封兩年多的時間也開始顯示出他的特點。開封有一份當時全省唯一的對開版大報,叫《河南民報》。雖然隻有一張,卻有1/4版麵的副刊登載新文學作品。姚雪垠入學考試後,他有了時間,試寫了一篇短篇小說,投給《河南民報》副刊,題目叫《兩個孤墳》,居然發表了。這是他的處女作,對研究他的創作道路有特殊意義。前幾年,河南大學教授劉增傑竟然從圖書館收藏的將近半個世紀前的殘破的《河南民報》中找到了這篇小說。姚雪垠當時重讀了這篇他十九歲時發表的處女作,出他意料的是:小說中除個別字受五四時代某些小說的影響外,通篇看來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走的是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第二,同情被壓迫的勞動人民,揭露和鞭撻封建地主的罪惡;第三,富於激情,有感人力量;第四,很講究小說的結構藝術。

1931年姚雪垠第一次到北平,到1937年北平淪陷,他一共四次來北平居住。兩次住在東城沙灘的蓬萊公寓,生活極其困難,貧病交迫,然而,這對他一生的文學事業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在此略談一下,也許對於有誌於自學成才的青年讀者不無幫助。

姚雪垠在蓬萊公寓不久,因九一八事變後,他估計中日戰爭即將爆發,也因經濟上沒有接濟,生活不能維持,所以不到三個月就回到河南。過了大約兩年,重來北平,仍住在蓬萊公寓。住了不到一年,因患肺結核大口吐血,隻好又回河南養病。第四次來北平,同妻子住在沙灘附近的中老胡同。但不久發生了七七事變,抗戰爆發。北平淪陷後,姚雪垠從天津乘海船由龍口登岸,回到開封,而他的妻子王梅彩事前由門頭溝騎毛驢繞過盧溝橋,從長辛店乘火車回到河南。準備安排好家人去延安參加抗日戰鬥。

回到開封,他去看望河南大學教授嵇文甫老師時碰到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王闌西,他倆勸姚雪垠不必去延安,留在開封辦宣傳抗日救亡刊物。姚雪垠覺得符合他的“無論在哪裏,都必須用筆做刀槍,為保衛祖國而戰”的想法。他當即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從此,他積極投入抗戰的洪流,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重慶、四川等地,從事抗日文化宣傳工作;在戰火紛飛槍林彈雨中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到前線采訪,報道抗日英雄事跡;同時,他還努力辦好刊物,宣傳抗日和愛國主義精神,並經常深入生活,積累素材,在顛沛流離、炮火連天的環境中,創作反映抗日救亡生活的小說等文學作品。1938年3月27日,姚雪垠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界統一戰線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他寫的反映一位空軍英雄抗日的小說《白龍港》於1938年5月在武漢《自由中國》上出版。當台兒莊戰役勝利後,姚雪垠以《風雨》周刊(1937年9月在開封姚雪垠與王闌西、嵇文甫、範文瀾等創辦的一個宣傳抗日救亡雜誌)主編和全民通訊社特約記者名義由開封赴山東徐州前線進行戰地采訪。又奔赴安徽宿縣,到抗日將領於學忠將軍軍部,同抗日遊擊隊員們進行座談……之後,他還不辭辛勞去武漢,寫出了頗受茅盾及廣大讀者讚揚的報告文學《戰地書簡》1938年6月在漢口出版。本書重點描述遊擊隊如何向群眾做政治工作,組織群眾抗日武裝,軍民共同抗擊侵略者等情形。

姚雪垠與袁寶華出席了河南青年救亡協會成立大會,並被指定為豫南執行部負責人。此後,他又開始了在大別山一年多的抗日文化宣傳工作。

北平生活留給姚雪垠印象最深的是小小的蓬萊公寓。他住在蓬萊公寓,除坐房間裏寫東西之外,中午在圖書館附近隨便吃點東西,繼續進館看書。當時該館是晚上九點閉館,當第一遍閉館鈴聲響過後,他到閱覽室的櫃台前還看書,然後離館。那時,北海和中南海之間的橋麵是石頭鋪的,比現在窄得多,橋的兩邊都有荷花。橋的兩頭都有美麗的朱漆彩繪木牌坊。東頭的牌坊上寫著“金鼇”二字,而西頭的牌坊上寫著“玉?”。所以,這座建築在皇家禦苑中的白玉石橋就叫做“金鼇玉?”橋。當時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洋車,要價很低。姚雪垠因為很窮,從沙灘路到北圖來回全是步行。那時,晚上九點以後,從文津街到沙灘的一路上已是很冷清,行人稀少。有幾次,他回來時走到“金鼇玉?”橋上,憑著漢白玉欄杆停留一陣。冷月高照,北海和中南海燈火稀疏,偶有微風吹過,石橋附近的一片枯荷颯颯作聲。他不但沒有毛衣或毛背心,而且連棉毛衫也沒有,隻是在襯衣外罩一件安安藍洋布大褂。一陣秋風吹來,身上頓時感到森森寒意。原來在圖書館中專心讀書的興味頓失,不能不考慮下月的生活如何維持。

在蓬萊公寓的大門前邊,有一個賣小米粥的大布篷。他常常同人力車夫們擠在一起,喝一碗小米粥,然後回蓬萊公寓睡覺。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彙款常常接濟不上,有時他沒錢到小鋪買飯吃,就在街邊買一個甜瓜兒(香瓜)帶回去充饑,為了節約,他連皮也吃了。那時正是他需要營養發育身體的時候,而他還得拚命讀書,又常常陷入饑餓中。他雖知自己痰中有血,卻無錢醫治,隻好豁出年輕的生命奮力拚搏,以投稿為主。抗戰爆發前後,他先後發表了《野祭》《碉堡風波》《生死路》《選舉誌》等十多篇小說及報告文學《白龍港》《差半車麥秸》和《牛全德與胡蘿卜》等中篇小說,還有《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新苗》《重逢》等佳作。

1943年1月,姚雪垠曆盡艱辛奔赴大後方山城重慶與臧克家、馮雪峰同住在嘉陵江邊棗子崗埡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一座小樓裏,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當協會在重慶召開代表大會時,姚雪垠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兼創作研究部副部長,胡風任部長。

這時,黨在大後方文藝界的最高領導人是周恩來。而當初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是在周恩來積極推動下成立的。

就在這年春節期間的一天,中午十一點多,姚雪垠和文藝界的不少人相聚在郭沫若的住處熱烈談論著全國文藝界和山東文化界的事情時,身著軍服的周恩來到了郭沫若的住處。午飯時,當大家談到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時,周恩來關切地問:“哪位是姚雪垠?”當姚雪垠拘束地站起回答:“周副主席,我在這裏!”時,周恩來邊請他坐下,邊說:“你最近在《新華日報》副刊上發表的《需要批評》的文章,寫得很好,我已經告訴《新華日報》社的同誌,把你的文章作為整風學習的材料。希望你以後多寫些文章。”姚雪垠感到無比激動!他萬萬沒料到,周恩來副主席在日理萬機的百忙中還看他寫的文章。他知道這是對他的信任和鞭策,他隻有以努力寫出好作品作為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