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全能型媽媽,奪走了孩子成長的機會(2 / 2)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因為自信心是獨立的前提。我們常常見到,不到一歲嬰兒就搶著抓碗筷,試圖自己動手吃飯,盡管弄得滿臉是飯粒,卻表明了他的願望。到了兩三歲,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生,獨立的願望更加強烈,什麼都想要“我自己來”,自己洗臉,自己開電視。年幼的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總是在反反複複中感受著獨立做事的快樂。這是一個良好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的過程中,促進了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同時建立起自信心。過度的照顧、保護或經常拒絕孩子“我自己做”的想法,不僅會使孩子無從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也會使其失去成功的體驗。

特別是媽媽,要認識到“讓孩子鍛煉”的重要性,不要怕他們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對於孩子獨立去做的事,隻要他們付出了努力,無論結果怎麼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如果從這時開始,媽媽能因勢利導,放手鍛煉並從旁支持、鼓勵與幫助,孩子的獨立性就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其次,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許多媽媽任勞任怨,一切為了孩子,對他們百般嗬護,處處越俎代庖,事事包辦代替,想方設法為孩子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生活的強者。但是,生活好像在有意和她們開玩笑,媽媽的願望卻落空了,辛勤的付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孩子不僅沒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反而成了她們永遠的負擔,孩子好像永遠長不大,不僅擔負不起創造未來家庭幸福的使命,而且連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都要依賴父母。

一個“全能媽媽”隻會剝削孩子成長的機會,這種看似完美的愛,實則對孩子是一種莫大的傷害。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定的空間,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為了孩子的未來,不能一見孩子哭就心軟,有時需要下狠心,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克服困難,迎接人生各種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實際能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完成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讓孩子獨立、自主、自強的能力,並能讓孩子從一次次的成功體驗中增強其自信心。當然,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絕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了解孩子的能力範圍、尊重他的情感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