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特別是中國的父母們,被公認為是付出“愛”最多的父母。他們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沒有怨言,付出再多也心甘情願,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也不求什麼回報,真可以說是無私到極點。然而這種愛卻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往往還適得其反。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家庭的幸福,每一個上班族媽媽都要學會怎樣去愛孩子。要想走出溺愛的誤區,要想真正愛孩子,不僅需要有寬闊的胸懷,還要敏銳的眼光和理智的頭腦。
不妨讓孩子從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這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責任心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每個孩子都喜歡做勞動,隻是媽媽過度的溺愛,親手把孩子做家務的興趣給扼殺了,把磨礪孩子意誌的機會給剝奪了。比如,孩子第一次洗碗弄濕了衣服,大多數媽媽不是鼓勵孩子繼續做下去,而是再也不給孩子洗碗的機會了;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時笨手笨腳時,大多數媽媽不是給孩子以讚揚和肯定,而是嫌孩子礙手礙腳,不如自己動手來得快。
不讓孩子做家務,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沒有這種生命的體驗,自然體味不到父母的艱辛,不懂得感恩,責任心和自理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這類事情看起來是小事,實際上是家庭教育中的大事,所謂“千裏之堤,潰之蟻穴”。長期下去隻能助長孩子的依賴思想、好逸惡勞等不良個性的發展。
同時,要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堅決拒絕。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媽媽不要遷就姑息,不要妥協退讓,更不能優柔寡斷,決不能給孩子以可乘之機,而是要斬釘截鐵地給予回絕,不留任何餘地,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要知道,能受到孩子尊重的父母是優秀的父母,能讓孩子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父母是傑出的父母。
當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去拿五米外的球時,他的真實需要不僅是要拿到那個球,還必須要自己完成。這時的愛不是替孩子拿到那個球,而是陪伴著、守護著孩子,看著他獨立完成這個任務,並在他出現危險的時候化解他的真實的危險。這便是真愛,即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
一個孩子的自然成長中總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難,真愛孩子,媽媽就必須控製住自己幹預孩子行為的衝動,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給孩子,把成長的權利歸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