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在餐桌前你要樹立榜樣(2 / 2)

人的修養是很重要的,而且修養必須經過在日常生活中的練習。從小培養孩子注重餐桌禮儀,關乎孩子的修養的提升。在美國,孩子一般2歲開始學習用餐禮儀,4歲時就學到用餐的所有禮儀。對於餐桌教育,美國一位老師說:“文明禮貌對個人事業的成功極有幫助。大的商業交易或愛情往往是從餐桌上開始的。”而英國家庭則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進餐教育”,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進餐禮儀,培養孩子的氣質和修養。

而在我國南方,也素有餐桌禮儀的眾多傳統。比如起筷有序,就是吃飯的時候要等長輩說“起筷”後,大家也一起說“起筷了”,然後才能動筷;有飛象過河,即筷子隻能夾同一碟麵向自己的一邊的菜,不可亂夾一氣;盛飯留蔭,就是盛飯至少要添一添,寓意添丁添財添福添壽;留蔭就是飯裝到碗外,代表會惹是非。吃魚也很有講究,不能先吃頭或翻魚身,可以先吃魚腩或尾或背。還有吃飯時不能搖腿晃肩,不能出聲響,更不能用筷子敲打碗邊。這些諸多的可以與不可以真是一種良好的傳統。試想,如果我們能從小教育孩子學會這些餐桌禮儀,孩子何愁缺乏修養呢?

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是教育家,但至少每一位媽媽要掌握一種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因為孩子的模仿力是相當強的,媽媽的言行舉止都將在孩子的腦海和心裏烙下一個印記,在必要的時候他會仿照媽媽的樣子說話做事。如果媽媽每次吃飯前洗手,孩子自然也會洗;如果媽媽吃飯不出聲,孩子吃飯的聲音也就不會大;如果媽媽在餐桌上彬彬有禮,小口吃菜,不搶不占,孩子自然也不會。

當然,這隻是餐桌上要注意的一部分細節。媽媽還需要從很多地方去規範孩子用餐時的行為舉止。比如,和家人一起吃飯時,讓孩子飯前幫你擺放碗筷、端菜端飯,然後等長輩入座後才能開飯。告訴孩子,入座時應讓長輩或者客人先入席,待其入座以後,自己再坐,而且要輕坐,盡量不要讓椅子或者凳子發出與地麵摩擦的聲音。用餐時要講究衛生,如果覺得要打噴嚏了,頭應該轉向後方,用餐巾捂著。夾菜的時候一次不宜挾得太多,把自己碗、碟裏的吃完,再去取菜。更不要用筷子在菜裏攪動,尋找自己想要吃的部分等等。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不開餐桌,而餐桌也是家人賓朋相聚的必定之地。可以說,餐桌是展示一個文明與修養的絕好地方。作為媽媽,或許曾為沒時間教育孩子而苦惱過,那麼何不把“餐桌”當成一個教育孩子的契機,從自己做起為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學會文明、禮貌、衛生。這樣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裏,都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