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起名取字(2 / 2)

從這一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婦女還是有名字的,但取得極其隨便,並且從先秦文獻看,婦女的名字幾乎沒有公開使用過,幾同無名一樣。

那麼,怎樣公開稱呼那些芸芸女子呢?比較普遍的是姓前冠以序表示。《禮記·曲禮上》稱當時“男女異長”,即男孩與女孩作為兩個序列各用孟(伯)、仲、叔、季(少)排列行第。女孩在姓前冠以長幼之序便為全稱。如孟薑、伯姬、仲子、叔隗、季嬴、少薑皆如此類。由於當時女孩活動的範圍局限於家庭內部,一般沒有公眾活動,所以並不存在同姓同序的女子相混難辨的社會矛盾。所以這種稱呼方法最為通行。

大約從漢代起,女子又公開使用自己的名字了。如《女誡》的作者班昭即有兩名:一名昭,一名姬;佐高祖定天下的呂後名雉;當壚賣酒的相如之妻名文君;促使文帝廢除肉刑的淳於意之女名緹縈……實在不勝枚舉。自漢代始,女子還興呼小名,如呂後小名娥癆(一說娥癆為其字),武帝陳後小名阿嬌,光武帝郭後小名聖通。長成之後小名往往仍然行世。女子之名被長期地掩埋,在漢代這個封建社會第一個高峰時期又出現,這決不是偶然的現象,它體現了在比較開放、健康向上的時代人的本位意識的加強。當從母權的地位上被顛覆後,女性變為家庭的奴役,而統一帝國的偉大氣象和聲威催動著人性的解放,也呼喚著女性超越個體家庭,向社會挪動出那艱難踉蹌的步履。

與姓名問題相聯係的還有字和號。取字自周以後列為女子的“成人禮”,一般到了十五歲“及笄而字”。名不顯而以字行的情況在早期比較普遍。隨著人們文化修養的提高,為女子起名取字也比較注意推敲,通常以“字”作為“名”的補充和解釋,和“名”表裏比附,所以又叫“表字”。後代蔡邕女名琰。琰,美玉,“冰鍔含彩,熠熠有輝”,故以“倬彼雲漢,昭回於天”《詩經·大雅·雲漢》的“昭”為表字。另如晉代才行出眾的李婉字淑文;以織錦回文詩著名的蘇蕙字若蘭;唐代風流多情的詩人薛濤字洪度;明代文論家楊慎之妻黃峨字秀眉(四川遂寧人),其名和字意義的互補關係都十分明顯。

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稱別號。古代文人往往取號以寄托誌趣愛好。女子有號,亦始於漢代。漢和帝曾詔諭班昭到東觀藏書閣繼承其兄班固著述《漢書》的鴻業,後數召入宮,令皇後和貴族婦人師事班昭,號曰“大家”。後世她的“大家”之號的影響因《曹大家集》和《大家讚》的流傳而大大超過了本名。宋代以後,許多閨閣才人都各有別號,如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朱淑真號幽棲居士,吳綃號冰仙,張學象號淩仙,汪亮號采芝山人。這一現象隱約透露出,伴隨著文明的進程,一部分知識女性力圖在父係文化的壓抑氛圍中辟出一角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