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其他種種(2 / 2)

秦漢以後文字所記載的是男子弄潮的曆史。《晉書·周處傳》稱道“處入水中,經三日夜,殺蛟而還”,這表明男子遊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而關於女子遊泳的記載極少。從許多地區龍舟競渡忌諱女人參加,甚至龍舟下水時也不許女子在場觀望的禁忌風俗看,女子遊泳的衰落不但與禮教觀念的強化有關,同時也與民間視婦女為不潔的心理有關。但是,在禮教相對鬆弛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女子遊泳活動一直延綿不斷。敦煌莫高窟所存的一幅北魏四個婦女嬉水壁畫和另一幅女子跳水飛天圖表明,實際上,中古時代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女子遊泳已在多方麵得到長足的發展了。清人蕭雄《聽園西疆雜述詩》雲,西疆女子“閨無常教,多放蕩,夏日輒邀女伴浴於河渠,不為恥”。這是站在禮教立場上的述評,一旦戴上了禮教的眼鏡,一切自然淳樸的現象都顯得淫邪可恥。其實,不正是這種自然淳樸的世態人情才使一些積極健康的風俗得以傳承的嗎?

踢毽子是古代列入“博戲”、“百戲”中的一種遊戲活動,古代名物考據家認為這一遊戲源於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即徑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清人翟顥《通俗編》卷三一“毽子。”條引《吳氏字彙補》雲:“毽,拋足之戲具也”,與高承之意相似。

據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但曆代記載表明,長期以來踢毽子一直主要是男子健身活動,少林寺僧曾把它作為練武時腳上功夫的輔助訓練,可見其男性化的傾向了。而在明清時代,當其他女子體育遊藝活動出現萎縮狀況的時候,踢毽子卻以其日趨顯著的娛樂性走進了女性生活。“楊柳青,放空鍾;楊柳活,抽陀羅;楊柳發,打尜尜;楊柳死,踢毽子。”(《帝京歲時紀勝》)每當柳樹頹零、天氣入寒的時候,踢毽子就成為女子健身消閑的一項遊戲了。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嵩《沁園春》詠閨人製毽、踢毽雲:“嬌困騰騰,深院清清,百無一為。向花冠尾畔,剪他翠羽。養娘篋底,檢出朱提。裹用綃輕,製同球轉,簸盡牆陰一線兒。盈盈態,訝妙逾蹴鞠,巧甚彈棋。”庭院清冷,百無聊賴,剪下幾根漂亮的雞毛,翻出一枚壓箱的銀幣,用花綢縫綴起來,便是一隻精巧的毽子了,踢起來上下翻飛,如蝶飛燕舞,其變化之妙,消閑之用,娛情之趣都遠勝球戲、棋戲。

清代,都市中的女孩子還愛玩一種“攢花”的踢毽遊戲。這種遊戲以一毽“數人更翻踢之”,不能接踢者為輸。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描寫了“攢花”的樂趣:“青泉萬迭雉朝飛,閑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為了玩得痛快,姑娘們幹脆脫掉裙裳,身著短衣,盡情戲耍。笑語盈盈相濺,時光不覺流過,日沉西閣時,她們仍然沉浸在攢花的歡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