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昏庸的唐玄宗竟將楊玉環納入宮中,不久又冊封為貴妃,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楊貴妃。唐玄宗迷戀上楊貴妃後,變得厭倦政事,唐朝政治開始腐敗。
楊貴妃受到唐玄宗的專寵,一榮俱榮,楊家倚仗裙帶關係,自然也都受到了皇恩澤被。楊貴妃有個堂兄叫楊國忠,楊氏被冊封為貴妃時,他在四川生活得很艱難,靠當地一個大財主的接濟過活。當他聽到這一消息後,便星夜趕往京城,通過貴妃的疏通,唐玄宗任命他做了金吾兵曹參軍、閑廄判官。楊國忠從小好賭博,唐玄宗竟也能發揮他的“長處”,叫他替自己掌管蒲簿(賭博賬簿)。楊國忠利用近臣身份,很快便遷升為監察禦史。
當時,宰相李林甫想迫害太子。楊國忠真正的發跡,就是從協助李林甫迫害太子一事開始的。
事情是這樣的:李林甫曾多次勸唐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但唐玄宗卻立了忠王李亨做太子,李林甫眼看玄宗已是花甲之年的人了,一旦太子繼位,必然不利於自己,便陰謀要除掉太子。
為了達到目的,李林甫首先拿太子妃韋氏的哥哥韋堅開刀。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正月的一天晚上,韋堅邀請回京述職的好友、節度使皇甫惟明吃飯。李林甫抓住這件事,讓楊國忠到玄宗麵前誣告韋堅勾結邊將,陰謀擁立壽王做太子。玄宗聽信了楊國忠的讒言,下令將兩人貶官,逐出京城,接著又賜死於貶所。韋堅的弟弟為哥哥鳴不平,上書替他申冤,結果也被流放嶺南。此外,因此案被牽連的還有幾十人,都遭貶官流放。
很明顯,李林甫和楊國忠興此大案,當然是針對太子李亨的。太子也沒有什麼辦法,隻得將韋妃送出東宮。
同年冬天,左驍衛兵曹柳勣告發他嶽父讚善大夫杜有鄰謀反。湊巧,杜有鄰有個女兒是太子東宮的良娣。李林甫和楊國忠抓住這一機會,逮捕處死了杜有鄰,就連誣告人曹柳勣也一同被處死。此案又株連不少無辜人士,他們或被處死,或遭流放。因為杜家犯了“謀反”之罪,所以杜良娣不能再留在東宮了,太子隻好忍痛把她貶為庶人。
兩次興獄,雖然使太子的地位受到了影響,但因太子一向小心謹慎,他們沒有抓到直接把柄,因此,太子最終還是沒有被扳倒。
楊國忠審核這兩個案子時,因有楊貴妃做內線,能根據唐玄宗對人物的好惡來斷案。他把一些唐玄宗不喜歡的官員牽扯進來,一同治罪,因此得到了玄宗的賞識。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楊國忠遷封度支員外郎,並兼領十幾個官職。頃刻間,楊國忠官運亨通,權傾朝野。
老奸巨猾的李林甫本以為楊國忠是個酒囊飯袋,又初涉官場,他隻是想利用其外戚身份,好置太子於死地。讓李林甫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楊國忠居然有這麼大的能耐,他的飛黃騰達,竟直接構成了對自己地位的威脅。當李林甫認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太晚了。
楊國忠為奪取相位,從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開始,施展出了自己學自李林甫的捕風捉影、栽贓陷害等各種本領,逐步剪除了李林甫的羽翼。老邁的李林甫,在這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後起之秀”的逼迫下,已經沒有招架之功,又氣又急,竟在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一病不起。就這樣,楊國忠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宰相的寶座。
當楊國忠大權在手後,便放開手腳肆意胡作非為起來。唐朝選拔官員,按照規定,要經過尚書、門下二省三次反複審核篩選,但楊國忠卻不按這套辦法去做,他事先在家隨心所欲圈點好人選,然後叫尚書省官員照著注冊。楊國忠自我吹噓說是這樣辦事效率高。
事實上,楊國忠所選用的官員,都是些隻會阿諛奉承他的無能之輩。他還把楊家沾親帶故的人提拔做官。那個曾經供食給他的財主,此時也做了京兆尹。他兒子叫楊暄,是個不學無術的家夥,竟然也做了戶部侍郎。
理政本來應該是件嚴肅的事情,但楊國忠卻把理政當作兒戲。據說李林甫當朝時期,因為天下太平無事,每天隻上朝半天。楊國忠更有過之,竟把楊府當作政事堂,讓百官到他家裏奏事。楊家姐妹還時常在一旁取笑朝官,弄得官員們很狼狽,卻又敢怒不敢言。
楊國忠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曾兩次發動對南詔的戰爭,結果什麼功勞也沒立下,反倒損兵折將二十萬。各地郡縣的老百姓深受兵役之苦,民怨沸騰。不少人為躲避服兵役,竟然自殘。楊國忠小人得誌,隻想及時行樂,盡情地享受榮華富貴,而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利益則不作任何打算。他曾對自己的門客說:“我出身低微,而且是靠裙帶關係獲得權力的,像我這樣的人,以後是不會有什麼好名聲的。我應該及時行樂,盡情享受榮華富貴才是。”
安西四鎮節度使安祿山早已窺視到唐王朝的虛弱,十幾年來,他一直在招兵買馬,訓練軍隊,積蓄力量,隨時準備反叛朝廷。楊國忠掌權後,安祿山瞧不起這位依靠裙帶關係上去的宰相,而楊國忠也看不慣這位胡帥,兩人矛盾越鬧越大。楊國忠多次在唐玄宗麵前說安祿山擁兵自重,一定會謀反朝廷。安祿山也利用進京機會,在玄宗麵前數落楊國忠說:“臣隻是個胡人,不識字。陛下對臣恩重如山,報效都來不及呢,怎敢造反!楊國忠是想誣陷我,要把我置於死地。恐怕他才有禍心!”對於玄宗來說,兩個都是自己的寵臣,站在哪一邊好呢?玄宗幹脆對誰都不偏不向,對他倆的事都不管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