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韜光養晦,忍小謀大(3)(1 / 3)

在封建社會,大戰時期抓住戰機很重要,而充分利用和平時期抓住機遇求發展更為重要。

在趙武靈王少年繼位的時候,趙國已是積貧積弱之國,當時正處於“四戰之國”的尷尬境地。麵對殘酷的現實,趙武靈王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振興趙國的雄心壯誌。

當各諸侯國紛紛稱王的時候,趙武靈王卻冷靜而理智地下令國內隻能稱他為“君”,並聲稱沒有王的實際,怎麼敢用王的名義呢?

趙武靈王在位第四年的時候,年紀輕輕的他就開始了韜光養晦、和平崛起的外交努力和實踐,他把趙國的近鄰--韓國定為第一個和平外交對象。

他積極主動地與韓宣惠王進行了兩國首腦會晤,與韓國建立了互相信任的戰略夥伴關係。第二年又趁熱打鐵,主動要求娶韓宣惠王的女兒為妻,以自己的婚姻為紐帶,與韓國進行政治聯姻,使得韜光養晦的和平外交初見成效。

武靈王十八年(公元前308年),韓軍被秦武王打敗,韓國的宜陽也被攻下了,這樣,秦武王問鼎了中原。但是,沒有過多久,秦武王就死了。恰巧武王膝下無子,而武王的叔伯兄弟公子稷(有說是異母弟)當時在燕國作人質。趙武靈王立即把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抓住了,這可是一個向秦國示好的時機,當機立斷,派代相趙固帶兵赴燕國,將公子稷護送到秦國,奪了秦國王位,是為秦昭王。

出於感激,秦昭王自然對趙國表示出了友善。這樣,趙國就有了韓國和秦國兩大友好盟國,為趙國贏得了一定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把運籌已久的胡服騎射改革方略推行了出去。他大膽借鑒吸取了胡人部落的騎兵裝備和訓練方式,組建起了一支趙國騎兵部隊,極大地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壯大了趙國軍事實力。

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即胡服騎射順利實施後的第二年,趙國國內大局已定,政通人和,國力大增,軍事上有了一定的實力。趙武靈王成功完成了他厲兵秣馬、積蓄實力這第一步棋,逐步開始實施他和平崛起趙國的第二步戰略部署--擊三胡,滅中山,鞏固邊防,統一疆土,從根本上崛起趙國,雄踞關東。

趙武靈王分別於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前後三次胡服北征,兵鋒所至,林胡王獻馬,樓煩王一部騎兵被收編。在痛擊了三胡部落的同時,也解決了長期困擾胡服騎射實施的兩大難題--騎兵和戰馬短缺問題。

趙武靈王不失時機地把原陽這個自然和人文環境非常適合訓練騎兵的地方,建成了趙國的騎兵訓練基地,把原來趙國的步兵直接改編為騎兵,集中在此地訓練。同時直接招募大量原陽附近的胡人應征入伍,委派代相趙固在代地負責收編三胡戰敗俘虜的胡兵,直接補充到趙軍的各騎兵部隊,解決了騎兵兵源難題,極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林胡王獻馬”,解決了中原地區缺少彪悍強壯的戰馬問題,使趙國擁有了源源不斷的良種軍馬的供應基地--林胡。

這樣趙武靈王把胡服騎射又推向了一個更高層次,使趙國如虎添翼,國力日益彰顯,軍事實力突飛猛進,與日俱增。

武功尚需文治,在開疆拓邊的同時,武靈王對三胡地區又進行了一係列的文治工作。

此後,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交相輝映,使趙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都達到了其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在中國曆史上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在趙武靈王打擊三胡的過程中,同時也交叉地對中山國進行了一係列強有力的進攻和打擊。

齊國是中山國的後台。齊國東臨大海,西近中原,沃野千裏,物產豐饒,國殷民富,是函穀關以東的第一大霸主,與當時的秦國並駕齊驅,雄踞東西,形成當時的世界兩極,各諸侯國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趙武靈王進攻中山是與防齊直接聯係在一起的,是與整個天下諸侯的利益直接相關的,不能輕舉妄動,掉以輕心。

大戰未起,外交先行。幾乎所有的大國,趙武靈王都派遣了龐大的外交使團,廣泛開展軍事外交公關活動,盡最大努力與各大諸侯國搞好關係,力爭創造一個有利於趙國的國際空間,使趙國可以集中力量對付中山和三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