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死後,鈕祜祿氏本來覺得肅順等八大臣讚襄政務的安排並無不妥之處,而且她也不想去參與外朝的事務,隻想安安靜靜地在後宮過她的太後生活。不料,在慈禧的一番哭訴煽惑後,鈕祜祿氏隨之想起了鹹豐病重之時,肅順等人隨意進出行宮的舊事。女人最理解女人,於是她很快認可了慈禧的看法,並認為肅順等人一貫對後宮輕蔑無禮,確有不臣之心。特別是慈禧在她麵前控訴肅順將其名字放在小皇帝前麵,長此以往,必將危及皇權時,鈕祜祿氏立刻激動了起來,她作為正宮皇太後,絕不能使得祖宗的江山在自己的手裏斷送,不然日後何以麵對先帝?
由此,鈕祜祿氏意識到,保住小皇帝載淳的權力,也就是保住自己的地位;而要確保小皇帝的權力,她就必須和慈禧聯合起來,確保最高權力掌握在自己與慈禧的手中,防止肅順等人擅權;必要時,兩宮太後實行同時垂簾聽政,防止大權旁落。
事情的發展果然像慈禧預想的那樣。鹹豐帝歸天後的第三天,鈕祜祿氏和慈禧共同召見了八位輔政大臣,商議有關諭旨擬定發布、疏章批閱及官吏任免等事情的處理方法。說白了,這也就是朝政大權誰掌握的問題。
兩派的交鋒開始了。
八大臣早有準備,肅順不慌不忙地拿出早已寫好的條陳說:“諭旨由大臣擬訂,太後隻管蓋印,不必改動。”
如此看來,八大臣隻把兩個太後當成蓋章的機器,具體事情不必過問,也沒有任何的實權。兩個女人當時就被氣壞了。鈕祜祿氏這下算是徹底明白,慈禧的擔憂完全是正確的,八大臣確實沒有把她們放在眼裏,如果在這個問題上讓步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為此,在慈禧的支持下,不識漢字、平時見大臣“呐呐如無語者”的鈕祜祿氏這次鐵下心來,她一改往日“遇事無主見”的作風,與肅順等人針鋒相對,毫不相讓,倒有點兒“大事不糊塗”的味道了。當然,不善表達的鈕祜祿氏主要還得依靠慈禧去爭辯,而她則充當了慈禧的堅強後盾。是啊,八大臣今天敢於藐視皇權,那明天他們眼裏還有皇太後和皇帝嗎?
八大臣沒想到兩個女人竟然如此頑固,雙方僵持爭執了四天之久,也沒見她們有絲毫的軟弱和退縮。這下,反是八大臣先退讓妥協了,他們最後商定:文武大臣的奏折疏章須由八大臣進呈兩宮太後閱覽;諭旨須由兩宮太後認可鈐印後方可頒發;朝廷各部尚書、侍郎及各省的總督、巡撫的任用名單由八大臣提出,最後由兩宮太後裁定;其他官員由八大臣提出候選人名單後抽簽決定,並經兩宮太後認可後方可任命。
由此,兩宮太後雖然不參與具體朝政的討論和處理,但至少爭取到了各朝政大事的最後決定權,盡管這可能隻是象征性的。
有人說,肅順等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大的退讓,原因是他們認為兩宮太後身處後宮,旁無依恃,不可能真的和他們爭權,這才會以進為退,作此緩兵之計。但是,肅順等人太大意了,他們的這個讓步終將讓他們嚐到苦果。這兩位年輕的小寡婦,特別是慈禧,可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事實很簡單,鈕祜祿氏與慈禧兩個人並不是普通的女人,她們是小皇帝的母後,代表著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從曆史上來看,除那些掌握了實際軍權的權臣可以無視皇權、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外,其他人在不具備實力的情況下挑戰皇權,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說到底,肅順等人終究是臣子,和皇太後對著幹,他們還沒那麼大的膽。
這一次鬥爭很關鍵,鈕祜祿氏和慈禧先發製人,雖然不能說取得了最終勝利,但她們至少就此站穩了腳跟,具備了與八大臣鬥爭的合法地位與權力資本。但是,慈禧還不滿意,因為熱河是肅順等人的天下,還無法預料後麵會發生什麼事情。在這危急關頭,她忽然想到了一個人可以引為內助,他是誰呢——小叔子、恭親王奕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