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新婚親政,為何鬱悶無邊(2 / 2)

此時的慈禧,在自己寢宮中來回走動,煩躁不安。她時不時地向太和殿的方向張望,當她聽到那裏偶爾傳來喧囂聲時,臉上既有寬慰之色,但也不乏落寞之情。是啊,這十幾年來,這大清朝的事務,事無巨細,哪個不是她裁決?在一向屬於男人的權力場中,慈禧苦心經營了這麼多年,如今自己還春秋繁盛,卻因為兒子成年而不得不收起皇帝寶座後的黃色紗幔,不情願地退回了幕後。

這時,慈禧倒有點兒嫉妒起自己的兒子來了。這男人和女人的區別就是大啊!說到底,權力的舞台終究是男人們任意馳騁的疆場!女人再有本領,還不得給男人們讓出位置。想到這裏,慈禧對自己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感到有些擔心了:同治能控製得住朝政嗎?他知道如何駕馭群臣嗎?會不會有奸詐的大臣欺負同治年幼無知而乘機作奸犯科呢?

這個同治啊,真是不讓人放心,都18歲的人了,還是連整齊文章都不會做,要是在朝廷上連折子都讀不來,這洋相可就出大了。在親政前,什麼事情都有自己頂著;這親政後,若再去幹涉朝政,恐怕那些嗅覺敏銳的禦史們又要說閑話了!

這忙慣了的人,突然退下來還真不習慣。慈禧天生就是那種精力充沛的人,她和慈安的情況還不一樣。慈安即使在聽政時,即使是特別大的事情,她也不多發言,對一般的事務,她通常都不管不問,任憑慈禧拿主意。慈安的角色就像個皇後,她的興趣範圍主要在管理後宮,因此撤簾歸政對她影響不大。慈禧倒也想像慈安一樣安心養性,好好享受內宮的生活,但她那性格,實在做不到、閑不住啊!

這掌握過權力的人,總有管人的癖好,慈禧就是如此。既然不能打理朝政了,那管理管理後宮總可以吧?即使不能和慈安去爭奪後宮管理權,那管管自己的兒子同治和媳婦們總是可以的吧?這事,不管還好,一管反壞事了。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也就是說,家庭裏的事情不比政務,政務該殺就殺,該罰就罰,可以不講情麵。但家務事就不同了,它有骨肉親情在,多方絆扯,反而難以做決斷,也不好隨便亂做決斷。

就說同治的幾個妃子吧,慈安和同治喜歡皇後阿魯特氏,因為她知書達理,不喜言笑;而慈禧喜歡慧妃富察氏,因為她順從,又善於逢迎,善解人意。加上同治當時沒有聽從自己的意見立富察氏為皇後,慈禧對皇後阿魯特氏總沒有好臉色。在她眼裏,皇後阿魯特氏特立獨行,總是一副孤傲不群的樣子,而且也不會說好聽的話,慈禧見了她總覺得不舒服。另外,也許是因為慈禧進宮時隻是貴人的身份,從潛意識中說,她可能對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後有一種天然抵觸的情緒。就這點而言,她和慧妃富察氏倒是很有共同語言。

本來同治新婚宴爾,與皇後的感情也很不錯,但不知何故,這一切卻讓慈禧心裏很不自在。於是她經常拿出母後的身份去幹涉同治婚後的生活,一會兒說同治不要太冷落富察氏了,要雨露均沾;一會兒又說同治別老和皇後待在一起,要勤加學習,不要因為結了婚就荒廢政務。更玄乎的是,就連阿魯特氏入宮後因為生活安逸而有所發胖,慈禧也看不過去,經常有意指使阿魯特氏做這做那,讓她多處奔走,勞之苦之;另外,慈禧還經常責備阿魯特氏不懂宮中禮節,不像皇後的樣子。讓同治最為鬱悶的是,慈禧還偷偷地讓太監監視同治和皇後的私生活,經常在同治耳邊警告他要愛護身體,要節欲,要以國事為重,不要總是待在內宮。總而言之,就是不讓同治和阿魯特氏痛快。

慈禧知道兒子底子薄,她要求同治不要荒廢學業、怠於政務倒也還情有可原,但這幹涉得多了,反引發了同治的逆反之心,後來他一氣之下,幹脆誰也不親近,自己一個人搬到乾清宮獨宿去了。與此同時,同治還和慈禧打起了冷戰,而慈禧見兒子故意冷落自己,則又認為是皇後阿魯特氏在背後出的主意,因而更加討厭阿魯特氏。

母子失和,這時間一長,撤簾歸政的慈禧非但沒有享受到該有的天倫之樂,反而在皇宮中弄得大家都不痛快。所以說,女強人不適合管家,倒還真是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