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此說法,後來同治花柳病毒發,毒瘡在臉上和背上陸續出現,想遮也遮不住,隻好傳太醫來診治。太醫看後大驚,知道皇上染的是梅毒,但又不敢公開說,隻得反複請示慈禧太後是何病症。慈禧太後看後說怕是天花,便讓太醫施以治痘之藥。
藥不對症,當然無效。同治病情越來越嚴重,日益躁怒,大罵道:“朕患的不是天花,怎麼用天花的治法?”太醫回奏說:“這是太後的命令。”同治大恨,但也無可奈何。據說,同治死的前幾天,下部潰爛,臭不可聞,腰腎處潰爛而死。
更離奇的是,也有人說同治得性病不是梅毒而是因為同性戀。當時有個陪太子讀書的翰林侍讀王慶祺,其年紀不大,人也長得英俊瀟灑,特別善於揣測同治的心思,行阿諛奉承之能事。王慶祺在南書房陪皇上讀書時,頗得同治的歡心,王慶祺本隻是五品官,後來同治給他加了二品銜,任毓慶宮行走(相當於皇帝助理)。
據說,有一太監曾經看見同治與王慶祺很親密地坐在一起,在很專注地看一本小冊子。太監假裝給兩人倒茶而偷偷看了一眼,發現居然是本《秘戲圖》,是當時豐潤縣所賣的黃色畫冊精裝版。這兩人躲在一起,看得是津津有味,居然沒發現太監在旁邊經過。另外,還有人見同治和王慶祺兩人躺在床上一起說話,猶如當年漢哀帝和董賢的故事,說不定有同性戀之嫌疑。作為旁證的是,同治死的當天,慈禧便下諭將王慶祺革職,永不敘用。這就更讓人覺得,同治和王慶祺恐怕是真有一腿了。
同治到底是死於天花還是梅毒,從清宮檔案中的記載來看,應該是死於天花。當時敬事房太監根據禦醫李德立、莊守和給同治治病的脈案及其服藥情況都做了詳細記錄,當時症狀和服藥情況都顯示是天花。至於同治病情為什麼會在後期突然惡化,可能是因為皮膚感染炎症導致,並最終引發全身衰竭而死亡。另外,從當時同治師傅翁同龢所記錄的日記來看(他當時負有監督禦醫並查看脈案與處方之責),其記載是和宮中的記載是相符的。而且,梅毒的發病潛伏周期很長,如果真是全身潰爛而死,至少也要5年以上,而同治當時尚未滿20歲,患梅毒顯然不太可能。
不管怎麼說,同治這個天性頑劣的皇帝終於走了,他甚至沒有來得及過他的20歲生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晚,紫禁城裏一片哀聲,太監們迅速卸下火紅的宮燈,王公大臣們摘下鮮亮的帽纓,宮中很快便被茫茫白色所籠罩。
年輕時喪夫,中年時喪子,作為女人,慈禧也的確夠命苦的。慈禧隻有一個孩子,那就是同治。可如今,在她剛剛過完四十大壽後,同治死了,這種切膚之痛是難以言表的。
應該說,同治的死比當年鹹豐的死對慈禧的打擊更大,因為當年政變成功後,慈禧好歹還有同治可以倚靠,將來還有點兒盼頭;可如今同治年紀輕輕就死了,慈禧自此“境遇大變,希望皆絕”,對隨後政局也帶來極大的負麵作用。換句話說,慈禧之前勤勉為政,那是希望給親生兒子打好江山的基礎,那之後呢?這份責任心肯定要大打折扣了。
同治的早夭,或許是慈禧做夢也不會想到的。身為母親,她曾對兒子寄予無限的厚望,但最終卻落得如此結果。隨著同治匆匆地離開這個世界,慈禧悲痛的淚水中,有幾分酸楚,幾許無奈,又有誰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