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深宮暴卒,又一樁千古疑案(2 / 3)

慈禧心頭竊喜,後來便開始逐漸放肆。某日,慈安太後到慈禧住處,兩人談了一會兒話後,宮女送上一盒月餅,慈安嚐了一個後覺得味道很好,說這似乎不是禦膳房裏做的吧?慈禧說不是,這是自己妹妹家做的,姐姐要是喜歡的話,明天再給你送過去。慈安太後說太麻煩了,就算了吧。慈禧說,我們姐妹何必見外,我妹妹家就是你妹妹家。

過了幾天,慈安太後果然收到了慈禧送來的月餅,樣式和味道和上次吃到的沒什麼兩樣。不料,當天晚上慈安太後便覺得腹痛難忍,禦醫來後也束手無策。沒過多久,慈安太後便含恨去世,估計就是慈禧在月餅中下了毒。

慈安太後被慈禧用毒餅害死及鹹豐密詔事均來源於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惲毓鼎曾擔任過光緒皇帝的日講起居注官。此後,這兩種說法又被各種野史加以誇大演繹,不過這些故事情節固然生動有趣,但終究禁不起推敲。如熟稔清宮掌故的著名學者金梁即對此提出質疑:“近人依托宮闈,流言無實,尤莫甚於惲氏筆錄所載孝貞暴崩事。即雲顯廟手敕焚毀,敕語何從而知?食盒外進,又誰確見?惲氏曾事東朝,橫造影響無稽之言,後之覽者,宜深辟之。”

事實上,慈安和慈禧這兩宮太後的關係一向比較融洽,並不存在什麼尖銳的矛盾。慈安雖貴為中宮之首,但她本人識字不多,又為人和善,對政治也沒有興趣。如曾出使歐洲的薛福成即記載說,“東宮見大臣,呐呐如無語者。每有奏牘,必西宮為誦而講之,或竟月不決一事。”所幸的是,慈禧則對政治頗有天賦,正好彌補了慈安的缺陷。在兩宮太後的垂簾聽政安排中,慈安德高望重,慈禧才幹突出,可謂相得益彰。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裏,宮中的兩個重要女人一直保持了相對和諧與穩定的關係,這在以往的後宮曆史中都是不多見的。

當然,慈禧與慈安也不是完全沒有矛盾,如前麵提到的安德海被殺和同治選皇後之事。安德海是慈禧太後寵信的太監,他在出京南下途中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掉,這得到了慈安太後和恭親王奕訢的支持;另外,同治選皇後時,他違背了慈禧太後的意旨而選擇了慈安太後看中的阿魯特氏,這讓慈禧感到十分鬱悶,她無法理解和原諒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竟然會將慈安太後置於比自己更高的地位。

但是,這兩件事尚不足以證明慈禧對慈安懷恨在心,因為殺安德海的丁寶楨後來非但沒有被慈禧太後非難,反而一升再升,死後還獲得了“文誠”的諡號;而對於同治和皇後的不滿,隨著這兩人的先後離世,慈禧也似無必要記恨於慈安太後。

由此看來,說慈禧謀害了慈安顯然隻是民間傳聞,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事實的真相很可能是,慈安太後的確是突然發病而亡。當時,光緒的師傅翁同龢兼任禮部尚書,由於其負責辦理了慈安太後的喪儀,因此得以了解慈安太後的整個發病過程和死因。

日記中,翁同龢記載了慈安太後發病後的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雲雲,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

由此可以看出,慈安太後是突然發病,並有神識誌不清、牙關緊閉、尿失禁和痰壅氣閉的臨床症狀,而禦醫脈案中判斷的“類風癇甚重”,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腦中風,或者說是現代醫學中說稱的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