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隻聽得“轟”的一聲巨響,將尚未完全啟動的火車震得左右亂擺,隨後一團濃煙和烈焰從車廂中衝出——一顆炸彈爆炸了!頓時,車站送行的人亂成一團,大家都驚慌得四處奔走,太太小姐們的尖叫聲似乎比炸彈爆炸的聲音來得更加駭人。
好在沒有聽到第二聲爆炸。正當大家驚魂未定之時,車站巡警匆忙趕來,他們登上車廂後發現,五大臣中除了紹英傷勢較重,載澤、徐世昌略受輕傷外,戴鴻慈和端方由於坐在後麵的車廂中,故而毫發無損,安然躲過一劫。據戴鴻慈後來在《出使九國日記》中的記載,載澤“眉際破損,餘有小傷”,紹英“受傷五處,較重,幸非要害”;徐世昌“亦略受火灼,均幸安全”。可歎紹英原本不是考察大臣之選,後來清廷考慮到載澤年少,所以加派紹英同行,不料還沒出行就遭此大禍!
後來查明,這是一次精心策劃好的暗殺活動。彌漫的硝煙散去之後,巡警在車廂中部發現一具屍體,一身皂隸的裝扮,屍體上有個名片,上書“吳樾”二字,由於此人距離炸彈最近,當場便被炸身亡。
要說起來,吳樾原本也是個寒窗苦讀的士子,但在目睹了清軍在甲午之役、庚子之役乃至日俄戰爭中的一敗塗地之後,吳樾終於由一個溫文爾雅的讀書人變成了積極排滿的革命者。對清廷的新政,吳樾一向嗤之以鼻,他認為,這不過是清廷苟延殘喘的一種手段罷了。這時,正好清廷大張旗鼓地選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吳樾便決定要利用這次大好機會,給清廷一個狠狠的打擊。
於是,吳樾在開車前改換了皂隸的衣服,懷裏揣著自製的炸彈,趁著送行的混亂當口悄悄地摸上了火車。吳樾此行,原本就抱著玉石俱焚的目的,隻希望能將這五位大臣一並炸死。然而,事情並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順利,正當他準備投彈時,由於火車啟動,車廂和機車掛鉤接合導致車身發生猛然震動。當時的火車尚未達到現在列車的穩定要求,而更要命的是,吳樾自己造的炸彈更加不穩定。結果車廂一震動,吳樾還沒來得及向大臣們投彈,炸彈便“轟”的一聲被引爆了。這次爆炸,當場炸死三人,吳樾即為其中之一。
慈禧太後聞訊後,急忙召見了受傷的大臣們,大加撫慰。接見時,老太後麵對大臣,也不免淒然淚下,謂如今世事之艱難。而正陽門車站刺殺事件發生後,仇滿排滿之風日盛,京城中也是謠言四起,人心惶惶,說革命黨人即將在城中造反,炸彈已經運進城中,即將進攻紫禁城雲雲。謠言之下,京城中人被嚇得一驚一乍的,滿族親貴們的王公官邸特別是萬壽山附近的都紛紛加強了戒備,大臣們出門也是時刻提防,免得有人向轎中扔炸彈。
恐慌氣氛之下,就連慈禧太後都有點兒慌了手腳。據說,紫禁城中挖有地道可以通往外麵,裏麵有室有戶,有床有凳,有椅有燈,如遇緊急情況,皇帝便可帶領眾多宮人躲進地道。地道外麵,則安排了一個最忠實的太監,給裏麵的人報打拿(滿語“平安”的意思)。吳樾炸彈事件後的幾天裏,慈禧太後也不時地帶著光緒和後妃躲進地道中,儼然已是驚弓之鳥。
不過,當時的主流報刊輿論對這次暗殺事件評價不高。相反,他們大都認為五大臣出洋考察是為立憲做預備,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凡稍具愛國之心者應鄭重其事,以祝其行,因而對吳樾的暗殺恐怖活動一般持譴責態度。不僅如此,輿論還深恐這次炸彈事件會影響到大臣出洋考察,進而影響到憲政的實施,於是他們紛紛撰文敦促清廷要不畏艱難,奮勇前行。民間對出洋考察大臣挨炸一事也大都表示同情,他們紛紛發來慰問電,如南洋公學等32所學校就聯合發了慰問電。
出了這事後,清廷一度主張緩行出洋考察。地方上聽到這個消息大為不滿,紛紛致電清廷不可因此而拖延憲政考察,而五大臣也紛紛表態要繼續出洋。考察大臣之一的端方態度更為積極,他上奏朝廷說各國均有來電,對中國考察團表示歡迎並已做了妥善的接待安排,如果因為一顆炸彈就取消出洋考察的話,恐怕會有損國家信譽。另外,剛戰敗的俄國也宣布要推行憲政,這事對國人震動很大,也令國人更加的焦灼,唯恐落在俄國人的後麵。
慈禧太後得此消息後,態度又發生轉變,隨後便召見載澤,詢問何時可以再次出洋。數日後,報紙上便登載新聞說載澤傷愈,並已向光緒皇帝銷假請安。10月底,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再次召見軍機大臣,表明考察政治是當務之急,務必飭令各考察大臣速即前往,不可任意延誤。當年12月,清廷決定再次派遣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由於紹英受傷未愈、徐世昌另有任用,後來由山東布政使尚其亨和順天府丞李盛鐸二人替換。
回頭想想,五大臣也是出師不利,未出國門先挨炸。中國的事情,即便是好事,有時候也的確不好辦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