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靈柩現在已經離我們很近,距離地麵很高,這個用黃色織錦覆蓋著的龐然大物像一團火似的燃燒、閃耀、發光,釋放出明亮的金黃色。它由一百多個轎夫抬著,緩慢地向前移動。它前進的行程是如此的困難和複雜,恰似這黃澄澄的靈柩是一沉重的純金塊,其柩衣也好像是用金屬,而非織錦製成。在陽光下,它顯得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在這個皇家的金黃色靈柩中居住著一個以藍鳳凰與紅花為象征的造物。沿路的士兵們全都持槍致敬,外國公使的警衛們也都向靈柩敬禮。
現場像死一般的寂靜,站在土丘上那成千上萬的人們也都靜穆無語。就像一位女神正從他們麵前被抬過,其靈柩一搖一晃,莊嚴地向前挪動。有一位喇嘛用小木鼓敲擊出了轎夫們抬靈柩的步伐節奏,木球擊打著羊皮,在令人抑鬱的寂靜中發出一種冰冷和陰沉的聲音。
看台上所有的西方來賓都站起身來,脫掉了他們的帽子。那個龐大的靈柩就這樣在我們的麵前經過,那藍色的鳳凰在柩布上翱翔,紅花在鮮豔的金黃色綢緞上怒放,交織出一種斑斕的色彩。靈柩頂上的金球像太陽一般放射出光芒,那黃色的綢緞流光溢彩,耀人眼目。
人們把她抬出了北京的城門,並且穿越過灰色的土丘。這位一生充滿了傳奇、不顧及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其意誌即是法律的女人,如今已成了一具冰冷和枯萎的屍體。
就這樣,慈禧太後的靈柩被一步步抬到了清東陵,最後於次年十月葬入菩陀峪定東陵地宮。這座陵墓,早在30年前就已經修好了。在送葬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小意外。這個小意外的主角便是那位出洋考察、酷愛照相技術的端方大人。端方在兩江總督任上做了三年,表現優異,後來調任了直隸總督。由於端方之前做過皇室婚喪慶典和陵墓工程的工作,所以清廷這次安排他督辦慈禧太後的“梓宮移葬”一事。本來這種事情對端方來說是駕輕就熟的,但照相的愛好卻壞了他的事。
原來,在送葬過程中,端方為了記錄下慈禧太後的下葬過程,便特意安排人手去全程拍攝,這本是為後來的研究者留下寶貴影像資料的好事。但在慈禧太後的葬禮一結束,便被保守派借機彈劾,說:“當梓宮奉安之時,為臣子者搶地呼天,攀號莫及,而乃沿途拍照,毫無忌憚,豈惟不敬,實係全無心肝。”
令人吃驚的是,這次彈劾者竟然是李鴻章的孫子李國傑,這就頗具諷刺了。事實上,即使是李鴻章再世,他恐怕也未必會如此不開明,而慈禧太後生前是頗為喜歡照相的。這次彈劾的目的,不過守舊派和改革派的一次政治鬥爭而已。
慈禧太後的去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結束了。正如那位荷蘭記者所評論的,“慈禧太後是神聖和古老理念的最後一位代表——當另一個新的黎明降臨在這個已經成為世界未來一部分的奇妙王國時,上述理念就已經隨她一起死去了。”
慈禧太後雖然死了,但其陵中的珍寶卻一直是熱門話題。據查,慈安太後與慈禧太後的陵墓在同治年間同時開工,後於光緒五年(1879年)同時竣工,兩墓費銀約500萬兩,耗時6年完成。其中,慈安墓比慈禧墓多費銀39萬兩,不過前者於1882年入葬後,後者陵墓因出現滲漏、糟朽等原因而數度重修,修繕費用至少在150萬兩以上。
在整個清東陵中,慈禧陵寢是最精美考究的一座,其所用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漢白玉,而三大殿更是奢華,其梁枋都是用名貴的黃花梨木製成,棺槨用的是更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可謂“寸木寸金”。據統計,地麵建築所用金葉用去黃金近5000兩,殿內外彩繪2400多條金龍、64根柱上纏繞的半立體銅鎏金盤龍等全都篩掃黃金。可惜的是,幾番浩劫下來,如今隻剩5塊半天花板尚能見證曾有的奢華。
當然,這些費用比起陪葬的珍寶來說,又算不了什麼。據清宮檔案《大行太皇太後升遐紀事檔》記載,慈禧生前先後向陵墓金井中放了六批珍寶,而李蓮英侄子所著的《愛月軒筆記》中更是記述詳細,其中稱:“太後未入棺時,先在棺底鋪金花絲褥一層,褥上又鋪珠一層,珠上又覆繡佛串珠之薄褥一。頭前置翠荷葉,腳下置一碧璽蓮花。放後,始將太後抬入。後之兩足登蓮花上,頭頂荷葉,身著金絲串珠彩繡禮服,外罩繡花串珠掛,又用串珠九練圍後身而繞之,並以蚌佛18尊置於後之臂上。以上所置之寶係私人孝敬,不列公賬者。眾人置後,方將陀羅金被蓋後身。後頭戴珠冠,其傍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108尊。後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棗等寶物大小共200件。身後左旁置玉藕一隻,上有荷葉、荷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樹一枝。其空處,則遍灑珠石等物,填滿後,上蓋網珠被一個。正欲上子蓋時,大公主來,複將網珠被掀開,於盒中取出玉製八駿馬一份,十八玉羅漢一份,置於後之手旁,方上子蓋,至此殮禮已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