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在中國佛教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絕無僅有的一本被稱作是“經”的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因為根據佛教的傳統,隻有記敘佛祖釋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稱為“經”,佛的弟子及後代佛徒的著作隻能被稱為“論”。以《壇經》冠名惠能(也作“慧能”)的言教,足見“六祖革命”後,中國佛教的變革風習,也足見《壇經》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之高,惠能禪宗影響之大。

一 《壇經》書名

關於《壇經》一名的緣由,“壇”原是指《壇經》的作者——禪宗六祖惠能於唐儀鳳元年(676)出家受戒的戒壇,此戒壇原為南北朝劉宋時,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三藏創建,並立碑預言:“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受戒。”至梁天監元年(502),又有智藥三藏從西竺國航海歸來,帶回菩提樹一株種植於戒壇之畔,預言:“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法主也。”其後一如讖語所言,作為禪宗創始人的惠能於此闡揚佛法,將此“戒壇”更賦予了“法壇”的意義。惠能對當時的傳統禪學進行了一係列根本性的變革,其影響之深,變化之巨,致使佛教史上譽稱之為“六祖革命”。由此我們可知《壇經》之名中的“壇”乃取“法壇”之意;而“經”意是由於惠能門徒“視能如佛”;惠能之法語,如同佛經,因此名為《壇經》。

二 《壇經》作者

惠能(636—713),唐代人,是中國佛教史上一位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物。關於“惠能”一名的由來,據載:惠能剛出生時,曾有二異僧造謁,專為之安名,上惠下能:“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這預示著惠能是因弘法而來,今後必將大興佛法、惠施眾生。“惠能”亦作“慧能”,二者通用。佛教在使用上,“惠”是“施”義,“慧”則是“智”義,以“法”“惠濟眾生”,屬“六度”中的布施,以“法”“慧施眾生”,則是“六度”中的般若。

惠能俗姓盧,據大多數《壇經》本子中“本貫範陽”及《神會語錄》載惠能“先祖範陽人也”可知,惠能祖籍範陽,即今河北、北京一帶。父親盧行瑫,母親李氏。父親原本為官,唐武德三年(620)被“左降遷流嶺南”而貶為新州(今廣東新興)百姓。惠能三歲時遭父喪之劫難,從此家境“艱苦貧辛”,稍長,不得不“於市賣柴”,靠每日砍柴鬻柴維持生計。雖則身處貧賤,卻早早地顯示出卓爾不群、異於常人的風範。《曹溪大師別傳》中說他“雖處群輩之中,介然有方外之誌”,顯示了一代弘法大師的高遠超邁的宏闊氣象。

關於惠能出家的典故,曆來有“聞經悟道”的記載:一日,惠能市集賣柴,偶聽一客誦讀《金剛經》,一聞便悟,經人指點後前往蘄州黃梅縣(今湖北黃梅西北)東山寺參拜五祖弘忍大師,並開宗明義聲稱自己遠來,“惟求作佛,不求餘物”,顯示出不凡的根器和超越常人的智慧。受到五祖明為叱責,實為考煉的問難:“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以“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慨然作答,深契五祖弘忍之心,認定惠能根性大利,定下傳授衣缽之心念。

“得傳法衣”是惠能一生重要的事件,這緣於惠能所作的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相比較於弘忍的上首弟子,當時已是教授師的上座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未見本性”的偈頌而言,前者深契心性常清淨的旨趣,明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道理,令弘忍大為讚賞,是夜三更,五祖弘忍密召惠能,為其演說《金剛經》並密授衣法。由於六祖惠能的根器非凡,五祖弘忍的慧眼獨具,導致了惠能成為禪宗六祖、行化曹溪、大開“東山法門”,創立了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禪宗“南宗”,並對中國傳統思想、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等領域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法衣的付予標誌著尚未出家的惠能已經承繼了禪宗傳法衣缽,得到了禪宗宗主的地位,從而成為了第六代祖師。在廣州法性寺,惠能以“風幡之議”為契機,在公眾麵前亮相,從此一鳴驚人,一舉奠定其作為一代宗師的地位。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正月十五日,惠能在法性寺正式出家受戒,時年三十九歲。印宗法師為之剃發並請律師授戒。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八月,惠能示寂於新州國恩寺,春秋七十有六。是年十一月,六祖惠能大師的遺體被弟子迎回曹溪寶林禪寺,即今天的南華禪寺,寺內六祖殿現供奉有六祖惠能肉身像。

唐憲宗於元和十一年(816)下詔追諡惠能為“大鑒禪師”;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宋太宗加諡惠能為“大鑒真空禪師”;宋仁宗時,惠能又被追諡為“大鑒真空普覺禪師”。後來,宋神宗又追諡惠能為“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

惠能在中國禪宗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起到裏程碑的作用,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是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曆史人物。

三 《壇經》的內容與結構

《壇經》一書是六祖惠能在黃梅得法之後回到南方,於曹溪寶林寺住持期間,應韶州韋刺史的邀請,在韶州大梵寺講堂為僧俗一千餘人說法,門人對其說法內容進行的記錄和整理。全書敘述了惠能學佛的緣由和行曆,概括了惠能的主要思想,記載了其圓寂前對禪宗宗旨的總結,主要描述了惠能如何由一個不識文字的砍柴少年最終成為一代禪宗宗師的過程,通過這一脈絡,闡明了禪宗的具體傳承、南宗的禪法,以及南宗對般若、定慧、坐禪、頓漸、一行三昧、無相、無住、無念等問題的解釋。

全書內容分為三部分:首先是惠能自述生平,基本反映惠能出身貧苦、黃梅得法、南歸傳禪的主要事跡;其次是惠能弘法所說內容,即其如何以空融有、直了心性、頓悟成佛的禪學思想和禪法特色;最後是惠能弟子對大師的請益以及他與弟子的問答。印順法師在《中國禪宗史》中總結道:“惠能在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傳說由弟子法海記錄,為《壇經》主體部分。這在惠能生前,應該已經成立了。等到惠能入滅,於是惠能平時所接引弟子的機緣,臨終前後的情形,有弟子集錄出來,附編於被稱為《壇經》的大梵寺說法部分之後,也就泛稱為《壇經》。這完成了《壇經》的原型,可稱為‘曹溪原本’。《壇經》的內容曆代有所增刪,尤其是最後部分多為在後來流傳過程中所添加的內容,多是惠能弟子和以後的禪宗門人所作,但我們認為這些是對於惠能在大梵寺所說禪法的補充、延伸和發展,是為了迎合禪宗後來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是惠能後學在豐富和發展南宗禪法過程中集體智慧的積澱,也是符合禪宗基本思想內容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所稱的惠能的《壇經》更適於稱之為禪宗的《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