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為什麼不停下來(1)(3 / 3)

其實,禪師的笑而不語,正是一語道破了生命的本義。他的意思是說,石塊就是石塊,花朵就是花朵,自己就是自己,根本不必因為別人的說三道四而煩惱。別人說的,由得別人去說,那隻是別人的看法而已。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見類似的事情。當某人做了一件善事,引起身邊同事們的注意時,會聽到各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張三說你做得好,大公無私;李四說你野心勃勃,一心往上爬;上司讚你有愛心,值得表揚;下屬則說你冷漠無情,毫無創意……總之,各種各樣的議論,有的如同飛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迎麵撲來。怎麼辦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有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時,更可以學習學習魯迅先生,“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別人說的,讓人去說;別人做的,讓人去做。嘴巴長在人家臉上,你想控製也控製不了。然而,絕不要被人家的評論牽住自己,更不要為別人的言語苦惱自己。記住,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心靈語思

太在乎所有人的看法隻能使自己陷入困境無以自撥,因為大家不可能想得都一樣,隻要自己滿意就行了。

6.遺忘也是上帝的禮物

上天賜給我們很多寶貴的禮物,其中之一即是“遺忘”。隻是我們過度強調“記億”的好處,卻反而忽略“遺忘”的功能與必要性。

例如:失戀了,總不能一直溺陷在憂鬱與消沉的情境裏,必須盡速遺忘;股票失利,損失了不少金錢,當然心情苦悶提不起精神,此時,也隻有嚐試著遺忘;又如,期待已久的職位升遷,人事令發布後竟然不是你!情緒之低潮可想而知。解決之道無它——隻有勉強自己遺忘。

可見,“遺忘”在生活中有多麼重要!

然而想要遺忘,卻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遺忘是需要時間的。隻不過,如果你連“想要遺忘”的意願都沒有,那麼,時間再長也無濟於事。

一般人往往很容易遺忘歡樂的時光,但對於哀愁的經曆卻經常憶起,這是對遺忘哀愁的一種抗拒。換言之,人們習慣於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對於痛苦的記憶,卻總是銘記在心。為什麼呢?難道我們真的如此笨拙?

不,當然不是。關鍵在於我們的“執著”。我們很少靜下心來檢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經擁有的”,總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役有的”。這,當然注定了難以遺忘。

的確,我們這一代的人,好像個個都太精明了。無論是待人或處事,很少檢討自己的缺點,總是記得“對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實到頭來,還是很少如願——因為,每個人的心態正彼此相克。

反之,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試圖將對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盡量遺忘,多多檢討自己並改善自己,那麼,彼此之間將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這也才是我們所樂意見到的。

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重新見到過去那種不那麼功利的社會。這必須大家都肯放下身來,一齊學習“遺忘”——遺忘那些該遺忘的人、事、物。

心靈語思

真正快樂的人不會計較過去,我們的大腦容量雖然很大,記得太多不該記的東西隻能徒增心靈的負擔,遺忘很難,那就試著別再想起。

7.殘疾的僅僅是軀體而已

殘疾不是一種缺陷,至少身體有殘疾的人,他們的心靈仍是健康的。一個天生就沒有手腳的人,卻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公眾人物和著名主持人,這就是日本青年乙武洋匡的成長曆程。他給人們留下的不僅僅是震撼和思考,更給我們帶來了他與眾不同的思想。

現年23歲,仍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學係念四年級的乙武洋匡,已經是一個知名的人物。他的自傳出版後,了個月內就銷售了380萬本。日本TBS電視台也請他策劃主持“新聞的森林”節目。

讓那麼多人注意到這個年輕小夥子的,當然是他身體上“五體不滿足”的特征——從出生開始,醫師就判定他是“先天性四肢切斷”,換句話說,就是“天生沒手沒腳”。

但乙武的魅力所在,卻是他麵對先天殘疾的態度。勵誌的故事,大多數人都聽過不少,但當乙武以短小到幾乎沒有的手腳,認真地在籃球場上進行他所謂的“超低空運球”的時候,還是相當令人感動的。更何況,在他從小至今的成長曆程中,他又學遊泳,又參加運動會賽跑,甚至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還積極從事社區發展工作。“五體不健全”對他來講,隻是一個“特征”,而非“缺陷”。

值得指出的是,乙武對於“殘疾”卻以個性化的體驗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詮釋,正如他在自傳中指出的那樣:“雖然的確不大有人會覺得‘殘疾者才有吸引我的魅力’,不過也用不著在意,最後還是要看每個人自己的魅力。”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工作內容,也不會對自己的職業產生‘自尊’吧!也許社會的確不容易混,不過我可不想‘無可奈何’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