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商場得失(1)(2 / 3)

領導者“幹著指揮”,這是一種無聲的命令。這種命令,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有聲的文字的命令更有效,更有威力,這種威力,不是靠領導者手中的權力、不是強製力,而是靠領導者自身的模範帶頭、艱苦實幹的作風,這是一種威望之力。

如果領導者僅僅是“站著指揮”,慢慢地與下屬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距離,甚至一道鴻溝,指揮就會失去威力,甚至會完全失靈。特別是“調擺”(指領導者的組織和指揮)任務不大的領導者更不能“站著指揮”。試想,一個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的單位,那裏的“小蘿卜頭”也僅僅是發號施令,不親自動手,行嗎?下屬會擁護他,親近他嗎?

因此,作為一個領導者,不要時時都擺出一等的架子,要多參加一些極平常的勞動,比如:打掃衛生、裝訂文件、整理報紙等,或者一些突出性的活動。從分工來說,這些活當然屬於下屬工作人員,但你絕對不要認為與自己無關。當你得閑時候或者“就勢”幫助下屬做這些事情,你能給下屬一種自重感,使他們感到你看重他的工作,尊重他的人格。同時,你又能給下屬一種親切感,使他感到你沒有架子,平易近人,願意在你的手下工作。

一個單位的領導者要把自己的單位搞好,必然要向自己的下屬提出許多具體的要求,製訂具體的行為規範,要使每個下屬遵守這些行為規範。達到這些要求,辦法很多,而最根本的就是:凡是要求下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舉個小小的例子:要求下屬上班,開會不遲到,領導者自己首先要按時到,如果自己遲到了,就沒有資格批評遲到的下屬了。日本豐田技研工業總公司的創始人和總經理本田宗一郎就是“身教重於言教”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本田宗一郎以對人太粗暴而聞名,他一看見員工做得不對,拳頭立刻就會飛過去。盡管這樣,年輕人並不討厭他,反而更加佩服他的表率作風。因為本田宗一郎都是自己率先去幹棘手的事,艱苦的活兒,親自做示範,無聲地告訴人們:你們也要這樣幹。

例如1950年,也就是藤澤武夫進入公司的第二年,有一天,為了談一筆出口生意,本田宗一郎和藤澤武夫在濱鬆一家日本餐館裏招待外國商人。

外國商人在廁所裏不小心弄掉了假牙,本田宗一郎聽後,二話沒說跑到廁所,脫光衣服,跳下糞池,用木棒小心翼翼地慢慢打撈,打撈出來後,衝洗於淨,並作了消毒處理,外國商人高興得手舞足蹈。

這件事使完全失望的外國人很受感動。藤澤武夫目睹了這一切,認為一輩子可以和他合作下去。而他的下屬們更是從中受益匪淺,由此懂得了在金錢麵前誰是高尚的,誰是渺小的了。因為那麼肮髒的活兒,完全可以給錢讓人去幹。

心靈語思

下屬享有對上司讚美的主動權,要想贏得下屬的讚美,就要做好榜樣,讓下屬心服口服。

4.夢想的財富

沒錢的人總自我安慰錢不是財富,錢不等於幸福、愛情、友情……那麼有錢人又是怎樣看待錢的呢?

布洛克原是家族大公司總經理,在他執掌公司幾年後,意識到失去了太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於是他決定放棄年薪60萬美元的職位,回到親人中間。他說:“我不想等將來回首往事的時候,發現自己除了錢什麼也沒有。”他在一所中學謀得了一個年薪隻有2萬美元的數學教師職位。在一年結束之際,他收到了學生的賀卡,賀卡上寫著一句令他驕傲的讚美語:“給天下最棒的老師。”布洛克認為他終於擁有夢想的財富。這個真實的故事看上去似曾相識,很像我們一直以來所接受的正統教育的範例。但這不同。因為我們並不把這認為是擁有財富,而是把其視為“在向社會索取的同時應該回報社會”。他的選擇,使其擁有了另一種財富。而什麼是真正的財富。這才是布洛克與眾不同的認識。這種認識是一種內心的認同,而不是一種鼓動。

在這個故事中,我還讀出另一方麵的財富:認識親情。眾所周知,美國是個金錢萬能的社會,“天堂和地獄”集於一身。在我們讀到的美國社會中,親情的失去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人際社會需不需要親情,親情會不會被金錢取代,或許這是一個需要整個社會來思考的問題。布洛克的選擇是否就是這種思考的一種答案,現在還不能肯定,但有一點,我想應該很明確,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有親情。擁有親情也是某種意義上最大的財富。

記得前幾年我的一位朋友在文化娛樂單位工作,“頭兒”要求每位專職幹部晚間在各崗位上頂班,幾月下來,大家普遍感到很累,提出不想幹了。而那位頭兒卻以金錢相要挾,最後弄得大家離心離德,不少人就此各奔前程。那時,我造訪朋友家,孩子出生不久,妻子怨聲不斷,家庭危機顯露端倪。幸而朋友仍是重親情的人,不與頭兒翻臉。現在,朋友在事業上別有一番天地,生活雖然不甚富裕,但家庭氣氛卻極融洽。那天我向他說起布洛克的故事,他聽後眼睛裏竟閃出一絲淚花。我知道,我的這位朋友與布洛克完全不同,感動的契機就在於他們的內心選擇的方向,珍惜親情、不向金錢低頭。說起來容易,但若必須在親情與金錢、親情與地位之間做出選擇時,這實實在在是一種困難的內心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