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獨木橋的走法 每個人都是一座金礦
曾經有一位哲學家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內心依然充滿遺憾——跟隨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花費了半年時間都沒有幫他找到一個可以繼承衣缽的關門弟子。事情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這位哲學家已經知道自己氣數將盡,沒有多少時日可以過了,就想在臨終時考驗並點撥一下跟隨他多年的那位得力助手。
於是他將這位助手叫道自己的床前,並對他說道:“我已接近油盡燈枯,但我卻很想找到一根蠟燭代替我燃燒下去,你懂我背後的隱喻吧?”
那位助手聽後誠惶誠恐地答道:“我懂的,您畢生的心血需要與世長存,很好地傳承下去。”
“可是,現在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缺少這樣一位可以繼承我衣缽的人。我怕是等不及了,所以我把這個艱巨的使命交給你,你要幫我找到這個人。他不僅要擁有足夠的智慧,還必須擁有敢於正確麵對自己、接納自己的勇氣和信心。”哲學家吃力地說道。
“您放心吧,為了報答您多年的栽培、信任,我會盡力地去幫您尋找這樣的人的。”助手堅定地回答著。
麵對助手這樣的回答,哲學家隻是笑了笑,但可以看出,他笑得很無奈,仿佛有什麼深意似的,但是他卻一句話也沒說。就這樣,那位忠誠而勤勞的助手,果然信守著自己的承諾開始不畏艱難地從各種途徑打聽、了解,希望能夠找到哲學家所希望的傳承者。然而,他不辭辛苦千方百計找到的那些人,在一個又一個被哲學家接見過之後都無功而返。
後來有一次,當助手再也帶不來他認為符合哲學家條件的傳承者的時候,他沮喪地來到哲學家的床前,對他說道:“我對不起您,辜負了您的期望。”
哲學家聽他說到這裏眼裏不禁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但隨著助手聲音的逐漸停止,哲學家剛剛恢複神采的麵容一下子又暗淡了。其實這個時候的哲學家已經病入膏肓了,他抬起無力的手,恨鐵不成鋼地對他的助手說道:“其實你有沒有想過,你找來的那些人,都還比不上你呢?”
換作任何一個旁觀者也該明白哲學家話中所指了吧,但即便如此,這位助手依然不開竅,隻是低著頭,慚愧地說道:“我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我一定會更加努力,不管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把那個優秀的人給挖出來,並把他帶來見您。”
哲學家這時候已經沒有絲毫氣力了,但是他依然勉強著自己使出全身的力氣說完了最後幾句話:“你對不起的不是我,是你自己。其實你本來就是最優秀的,隻是你沒有正視自己的勇氣,沒有客觀承認自己的勇氣,所以才會一直這麼不自信,進而把自己給耽誤了。我本來是想把一生的智慧都傳授給你的……”之後,一代哲人便撒手人寰了。而那位助手則後來活在無盡的自責與後悔中,了此殘生。
這個故事的可悲之處就在於,助手不相信自己是一塊金子,從而讓一代哲人含恨而終。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金礦,隻要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相信自己,才會在不斷挖掘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彰顯出自己生命的特別意義。
放棄也是一種勇氣
在大家眼裏,也許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勇氣往往表現為向前進發或者堅持等具有正麵意義的時刻,任何一絲一毫的放棄都是一種懦弱和妥協的表現。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實際上,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放棄不僅不是一個貶義詞,而且還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依然讓人歎為觀止的勇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