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咆平壤-8(2 / 2)

聞聽此人的聲響,明軍上下均是一驚。來人的身份及所帶人數雖也出乎眾人意料之外,但更令人歎為觀止的,卻是這老僧的聲音!看似顫顫巍巍、一股勁風似乎就能將其吹散架的老僧,說起話來,居然聲如洪鍾,就連隔著上百步遠的地方,在風雪中一樣聽得清清楚楚。可見其中氣十足,恐怕年輕力壯的漢子,也未必能比得上。

老僧話音剛落,其身後較為年輕的那個僧人,也扯著嗓子喊道:“今日是新春佳節,我等一並送上一份禮物,望天朝大軍收下。”說罷,取下背後的大布袋子,往前麵一丟。立刻有些圓滾滾的東西從布袋子裏掉了出來,前排眼尖的明軍探頭一看,居然是十餘個血淋淋的倭寇頭顱!

站得遠的明軍還未看清,營門的中軍位置已經傳來傳令兵洪亮的聲響:“大帥有令,有請三位高僧入營,共慶佳節!”言畢,隨著一聲號角聲響,明軍立刻整齊地緩緩向左右分開,讓出一條通往大營內部的通道。為首的老僧再次雙手合十,施了一禮,即引著另外兩人一同欣然入營。

原來,這法號名為休靜的老僧,是平壤城附近妙香山上的得道高僧,平素頗有人望。雖年紀已逾七十,此番突逢倭國大舉入侵,亦毅然率領寺廟中的眾僧兵共赴國難,遂被朝鮮北部眾多起事抵抗倭軍的僧兵們共推為領袖。

這次,聽聞天朝大軍再征平壤,立刻率領著眾僧兵四千餘人趕來相助。其身後的兩個僧侶即分別是其大弟子惟政和二弟子處英。

明軍原有四萬人左右,又有朝鮮國王派給的一萬餘朝鮮官軍,如今再加上這主動來相助的四千餘僧兵,總兵力已經接近六萬上下。因此,得蒙朝鮮僧兵相助的眾明軍將領,更是對此戰信心百倍。不隻是因為兵力的增強,更是從僧兵們冒雪前來相助的無限熱忱上,足以看出朝鮮的人心向背。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盡管眾將之前曾在義州城中聽說,朝鮮的君臣不太得人心,甚至有從漢城一帶逃難來的流民說,就在朝鮮國王逃出朝鮮的王京——漢城後,深受其苦的當地奴仆們立刻群起暴亂,不僅燒毀了王京中的景福宮、昌德宮和昌慶宮,趁亂洗劫了部分王室寶庫和糧倉,更是將登記奴仆們身份的掌隸院一把火燒為了灰燼,從此變為自由民。據說,積怨已久的大量奴仆甚至在這國難當頭之際,喊出了:“人心怨叛,與倭同心耳!”的口號!

加上祖承訓殘部也曾提到,倭軍中還有部分朝鮮人相助,以至於大多明軍將士對於朝鮮的民心向背一直心存疑慮。但是眼前所見的事實,至少證實了一件事情,無論朝鮮君臣是否得民心,倭軍在朝鮮肯定更不得人心!如此一來,大家那顆懸著的心,多少踏實了一些。

而且,僧兵們的到來,不僅讓明軍上下為之一振、士氣更盛,同時也帶來了一個讓李如鬆頗為欣慰的消息:平壤城周圍五裏開外,均已是僧兵們的控製範圍。所有敢於出城五裏偵察的倭軍斥候,不是僥幸狼狽逃回城裏,就是已經變成了剛才布袋子裏麵血淋淋的腦袋。因此,平壤城中的倭軍已經基本沒人敢出城太遠進行偵察了。所以,對於明朝大軍如今的動向,應該還沒有絲毫的察覺及準備。

從休靜等僧兵處,同時印證了之前所探得的情報——僧兵們斬獲的倭軍斥候,雖也多身著棉衣,但是從樣式上一眼就能看出,這些棉衣多是形製各異、從民間或朝鮮降軍處搶掠而來的,想必城內的大多數倭軍還隻有當初來朝鮮時所穿的夏季甲胄,在這凜冽的風雪之中肯定直打哆嗦呢!

如此一來,天時、人和均在大明和朝鮮聯軍一方,倭軍唯一還可以倚靠的,隻剩下地利——平壤城高大、堅固的城池了。對此,李如鬆似乎完全不太在意,隻是胸有成竹的狡黠一笑,目光也更加堅定。

就這樣,會合了新近加入的四千餘僧兵、士氣正旺的明軍,氣勢洶洶地壓向了平壤城!

幾日後,主動請纓作為先鋒哨探之一的唐衛軒所部,終於再次望見了平壤城西北的七星門。

望著這終生難忘、再也熟悉不過的七星門,前方是城樓上驚慌失措的倭軍身影,身後是士氣高昂的數萬大明軍隊,手中是久未出鞘的繡春刀,騎在戰馬上的唐衛軒神情肅然而又心潮澎湃、感慨萬千:這一刻,終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