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漢城-13(2 / 2)

愣了愣神,這俘虜雖然看明白了唐衛軒的意思,卻不知其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眼中充滿警惕,小心翼翼地接過唐衛軒遞過來的那封信箋。見這古怪的錦衣衛帶隊將領也沒有強行扣留自己的意思,才又揣上信箋,快步趕回了倭軍的一側。

對此,程本舉在一旁隻是沒好氣地一臉無奈,不知是為多放了這名俘虜,還是為將信箋又交還給對方。或者,那略帶不滿的神情中,兩者兼有……

唐衛軒對此卻沒太在意,回頭清點了下人數和傷亡情況,人數齊整,隻有五人輕傷。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斬獲,但好在損失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隻待對麵那些倭軍撤回開城,就可以收兵回去了。

反正,從對方所站的角度,應該也可以望得到白川南岸的戰場:殘餘的倭軍隻剩最後不到一百人還在負隅頑抗、垂死掙紮。他們這三十人趕過去也無濟於事了,而遲了片刻,被大隊明軍騎兵分兵過來包圍了的話,恐怕到時想走也走不了了。

然而,對方並沒有像唐衛軒料想的那樣,在觀察了下戰場形勢,而後又簡單問詢了換回的兩個己方俘虜後,隻是分了兩匹多餘的馱馬給兩個俘虜。兩個俘虜費力地翻上馬背後,直奔開城而去。而那三十來個倭軍武士,反倒躍躍欲試地作出了準備衝鋒的架勢!

怎麼?他們瘋了不成?!

看到對方的反常舉動,唐衛軒不禁皺起了眉頭。

正疑惑間,一旁的程本舉卻興奮無比:“這下好了,唐兄,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敢情今兒就是鐵了心來送死的。這咱就甭客氣了吧!沒想到,放了兩個,又轉眼多了這麼多個,你剛才說不定還真是放對了!”

不對!

唐衛軒覺得這些人應該並不是來拚命的,畢竟,明軍幾千騎兵就在不遠處,就算對麵的三十個倭國武士個個都是千裏挑一的高手,自己手下這五十名錦衣衛也不是烏合之眾。實在撐不住時吹個號角,半柱香的功夫就會有上千的明軍騎兵趕到官道這邊來支援……這麼做,實在不太像是當初草屋中碰到的那個黑甲武士的風格啊……

就在錦衣衛們也隨即握緊刀刃,麵對一觸即發的態勢,隨時準備抽刀迎戰之時,對方忽然又喊了句什麼。

無論朝鮮話還是倭語都聽不太懂的唐衛軒立刻轉向孫世祿。

孫世祿一臉疑惑地解釋道:“唐將軍,他們……他們說請我們讓個道,他們要去鹹鏡道……”

“讓道?”唐衛軒還未表態,程本舉先脫口而出道:“這些倭寇的腦袋是不是讓驢蹄子給踢傻了?我們不為難他們,放他們回開城就夠意思了。還想請我們讓出官道,放他們通過?他們知不知道現在是在打仗啊?”

而一旁的唐衛軒,則一言未發,低頭沉思著什麼。

去鹹鏡道……?

看來,當初碰到的那幾個家夥還真是從鹹鏡道趕往南邊去的。而此時他們強行要再回鹹鏡道,又是有什麼目的呢?

聯想到倭軍正在收縮各地兵力,向漢城集結的戰略計劃,想必這些人此去鹹鏡道,帶去的也是同樣的後撤命令。

看著對方三十餘人胯下戰馬那不斷撩起的馬蹄在原地越發躁動地踏著地麵,唐衛軒明白,恐怕就算自己執意阻攔,對方也會傾盡全力試圖強行突破,冒死也要衝向鹹鏡道。

忽然間,唐衛軒對這些執意要在此時前往鹹鏡道的倭軍產生一些莫名的同情。看他們的甲胄,大多精良且較為厚實,但畢竟比不上明軍棉甲的保暖效果,在這開城附近的平原地帶或許還不覺得十分冷,但若是到了更靠北的平壤一帶,估計就會凍得打哆嗦了,就不用提更為苦寒的鹹鏡道了。

何況,根據唐衛軒的推測,現在鹹鏡道的倭軍不僅缺少各類補給、缺衣少食,還要麵對遍地的義軍和朝鮮王子光海君帶去的朝鮮官軍。即便想撤,鹹鏡道冬日寒風刺骨、滴水成冰的天氣,加上崎嶇不平且可能已被大雪封閉的道路,恐怕就算想撤,也挪不了窩。弄不好,路上就會在敵軍和天氣的聯合絞殺下全軍覆沒。既是這樣的情況,這三十來個倭軍去了也不過杯水車薪,起不到多少幫助,反而很可能一去不複返……

想到此,唐衛軒歎了口氣,平心而論,僅憑己方的的這五十來個錦衣衛,即便可以拖住其中大多數敵軍,也很難保證不會有幾個漏網之魚,拚死突破過去。等白川南岸的明軍趕來支援時,恐怕那幾個人已經跑得遠了。既然如此,又何必以傷亡為代價,強行阻攔他們去飛蛾撲火呢?於是擺擺手,示意眾人讓開一條道路,放他們過去。

程本舉瞪大了眼睛,實在不明白唐衛軒為何要這樣做。而唐衛軒也隻是平淡地說了一句:“放行。讓他們去鹹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