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護屋-11(2 / 2)

臨入睡前,唐衛軒又順便去看了下住在自己隔壁的李紋月。原以為今日吃了那麼多倭國的山珍海味,李紋月一定很是滿足。不過,奇怪的是,房間裏的李紋月,開著窗子,看著窗外的景致,似乎還在若有所思,甚至都沒有發現唐衛軒已經打開了倭國特有的拉門、來到自己的身後。

“想什麼呢?”唐衛軒看著李紋月那奇怪的表情,順口問道。

“啊!沒什麼。”李紋月終於回過了什麼神來,似乎被嚇了一跳,見是唐衛軒,才鬆了口氣,然後,又想起了什麼似的,向著唐衛軒開口問道:

“對了,唐將軍,咱們現在所在的這座院落,是在三之丸,對嗎?”

三之丸……?

唐衛軒反應了一會兒,才明白過來李紋月的意思。這倭城的構造不同於大明中土或朝鮮的城池,城內的構造也是被隔成了一個個內部城塞,階梯狀分為數層。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若是某個小城塞一旦瀕臨失守,守軍可以立刻收攏兵力,回縮至更高、更靠內的一層城塞,繼續負隅頑抗。不僅如此,退守至更內一層城塞的守軍,還可以居高臨下,對剛剛攻入前一個失守城塞、暫時無險可守的敵軍,進行新一輪的射殺。也正是源於這樣的設計原理,除了位於最中央、最高大的被稱作“本丸”也就是大本營的核心城塞外,其餘拱衛著“本丸”的其他城塞,都依次處於上一級城塞居高臨下的掌控範圍內,但又隨時鎮守著更下一層的城塞。依據這些拱衛城塞的規模、層級,又被依序稱為二之丸、三之丸等等。除此外,聽沈惟敬隻言片語間的轉譯,似乎這名護屋城中不僅有本丸、二之丸、三之丸,還有什麼諸如遊擊丸、東出丸、彈正丸、上山裏丸、下山裏丸……而且,還幾乎沒有什麼順序可言,除了本丸是在正中、最高的那個以外,二之丸、三之丸分別是在本丸的左、右兩側,相互各丸之間誰挨著誰,該怎麼走,簡直如同迷宮一般,搞得唐衛軒腦袋直痛,何況精力主要要放在護衛之事上,也就不再費神去記。

如今,李紋月忽然問起,現在使團駐足之處是不是在三之丸?唐衛軒努力回憶了一下,隱約記得,在小西行長借由沈惟敬代為轉譯、介紹住宿之處時,好像是提到過,安排使團住在本丸東側的什麼三之丸……於是,唐衛軒點了點頭,道:

“嗯,應該是在三之丸。”

“哦,那就沒錯了。”李紋月一邊低聲自言自語著,一邊又笑著看了看窗外的燈火,而後便起身將窗戶關了起來。

唐衛軒正想多問一下,但這時老周走了過來,關於有個侍衛、也不知是水土不服還是不習慣倭國的飲食、回來之後便一陣上吐下瀉,所以想請示調換當夜值更人員的事情。

唐衛軒見狀,也就沒有再詢問李紋月,隻是囑咐其關緊門窗、早些休息。便又拉上了房間的和式木門,和老周商量如何調整值更的具體安排去了。

不過,盡管對於守衛之事,唐衛軒和眾侍衛一直一絲不苟,但一連幾夜過去,不要說有半個人影,甚至連鳥都沒有闖入過使團所在的院落,就連小西櫻子也再未出現過。

想想也是,院落外還有小西行長的嫡係部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禁止任何無關人等靠近。幾日來,除了每日來負責清潔打掃、呈送飯菜的一幫城內雜役外,也從未有人進出過使團所在的院落。

數日間,使團每日也就是由倭國安排,不是觀賞港灣內的花船遊行、就是享用倭國的所謂茶道。雖然也曾隔三岔五地雙方坐下來,談上一談。作為侍衛隊的正、副領隊,唐衛軒和老周也有機會侍立在大明代表謝用梓、徐一貫、沈惟敬三人的身後。不過,此時的唐衛軒倒不覺得這是什麼幸運,似乎謝用梓、徐一貫、沈惟敬三人也有意讓唐衛軒和老周兩個人旁聽一下全部過程,目的,大概也是借由兩個人的特殊身份,回去之後,也好分別向朝廷和李如鬆做側麵的彙報。

原本唐衛軒和老周都以為可以聽到些實質內容,而但一路跟著聽下來,卻發現,雙方談判的內容,也是不鹹不淡。

倭國方麵,小西行長雖然每次都出席在談判桌上,但主要開口的,卻並非小西行長本人,而是唐衛軒在平壤時就曾見過的那個老和尚——景轍玄蘇。通譯的角色,還是基本都由沈惟敬來擔當,而主要負責談判的,還是正使謝用梓。

第一日,謝用梓一上來便開門見山、義正辭嚴地問道,為何倭國還有十餘萬軍隊盤踞在朝鮮沿海,遲遲沒有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