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似乎興致甚高,又意味深長地補充了這麼一句。不過,低垂著的頭唐衛軒總覺得,聽皇上聲音的方向,似乎這後半句並非是朝著自己,而是一旁的那幾位大臣說的……
隻是,大臣們都低低垂下了頭,個個一語不發。
過了片刻,皇上又繼而開口,而且是指名道姓地問道:
“趙愛卿?”
一旁侍立的幾位大臣中,位列最前的一人立刻躬身應道:
“臣在。”
“趙愛卿現在乃朕之內閣首輔,以愛卿之見,被俘的臨海君若是哪日被倭國釋放回來,進入漢城之時,是否會和光海君入城時一樣,備受百姓擁戴和歡迎呢?”
皇上的語氣似乎非常的輕鬆,即便不抬頭,唐衛軒大致也能想像得出,皇上八成正在饒有興趣地看著那位趙首輔,等待著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
唐衛軒心中不禁暗暗歎了口氣,同時又有些好奇。記得自己去年出發之時,朝廷裏的內閣首輔還是申時行。後來在朝鮮前線又聽說,換上來了一位叫王家屏的王首輔。那麼這趙首輔……看來也是頂替了王首輔,剛剛上任不久。唐衛軒努力回憶了一下,自己當初出征之時,朝廷內閣中的幾位大佬裏麵,好像是有一位叫做趙誌皋的閣臣。現在,大概是因為之前的“三王並封”等一係列太子之爭,數位首輔被迫下台,而眼下換上了這位趙首輔。隻是不知,這趙首輔,又是哪一派的?如果是皇上批準成為新首輔的話,應該是和皇上一條心,或明或暗擁立皇上偏愛的皇三子的吧……
“回稟皇上,”
這時,趙首輔麵對著皇上指名道姓地垂問,也終於開口道:
“微臣身為禮部尚書,以臣之見。根據唐百戶方才所言,這光海君入城之時,盛況遠超其父王,似有逾製之嫌。聖人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藩屬小國之尋常百姓不知禮法、尚情有可原,而光海君身為王子,久受我天朝教化,入城之時,若果真盛況空前,而又未加自覺禁止,便是其不尊聖人禮製、亦不敬自家父兄之明證。望陛下明察!”
趙首輔這一番義正辭嚴的話過後,餘音尚在殿內飄蕩之時,一旁的絕大多數幾位大臣,也紛紛一個個躬身出列、爭相說道:
“望陛下明察。”
“望陛下明察!”
“望陛下明察。”
“望陛下明察!”
……
唐衛軒大致估摸著數了一下,除了李如鬆和另一位排位也較為靠前的尚書未曾表態外,其餘人幾乎全部都支持趙誌皋首輔的意見……
這時,即便是傻子也能看的出來,不僅這趙首輔是堅定反對廢長立幼、屬於絕對的皇長子一派,而且似乎在殿內的重臣之中,大多也都屬於這一派。
隨著殿內再次陷入寂靜,除了那幾聲“望陛下明察”還在餘音繞梁外,禦案後卻是一言未發、始終沉默不語……
唐衛軒不便抬頭去看,但是,細細傾聽著那禦案後稍顯急促的呼吸聲,唐衛軒大概也能想象得出,皇上現在的臉色恐怕非常的難看。
想來,這趙首輔也是的確厲害……
唐衛軒細細想著,自己剛剛所說的這一番話,捫心自問,內心之中本沒有任何的傾向性,既然皇上問到了光海君,雖然也考慮到了各種利害得失,但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坦誠相告,據實而答。不過,這個答案很明顯也正是皇上最想聽到的,光海君如今在朝鮮的確威望日隆,深得全國民心、軍心,比其棄國家、社稷、百姓統統不要的父王,更受朝鮮黎民的愛戴,更不要提那個被俘的長兄了……順水推舟,冊立其為朝鮮世子,作為下一任國王的第一人選,無疑是皇上最想作出的選擇,既順應了朝鮮軍心、合乎民意,加強了朝鮮抗倭的士氣,同時也為大明的皇三子照葫蘆畫瓢、以此先例承接東宮太子之位,埋好了伏筆。
不過,趙首輔卻敏銳地揪住了自己話中的一個小疏忽,牢牢抓住了光海君涉嫌逾製之事,狠狠地給其行為扣上了目無父兄、無視禮法的罪名……
其實,要說其目無君父、超過其父親的聲望,也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是趙首輔硬要把皇上問到的長子臨海君也加了進去,說成是目無“父兄”,也算是極為有力地從側麵回應了皇上剛剛的那個問題……